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千年古驿道,幽幽归姜驿

  • 紫麒麟
楼主回复
  • 阅读:7266
  • 回复:3
  • 发表于:2016/3/14 11:48:37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儋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海南修建道路由来已久。秦发50万人守岭南,有23000余户汉人迁入海南岛,在沿海出现了汉人居住的村落和道路。汉代时,因军事征战与统治,海南的沿海地区开始出现人工刊道。隋唐开始建有驿站,宋代驿道兴盛,明代已修建成完备的环岛驿站、驿道体系。海瑞、王佐等曾上疏朝廷建议在海南中部建“十字”路,与环岛驿道构成“田”字型交通体系,但未能实现。

归姜驿站,是古代驿站之一,它的始修建时间不明,但宋代已见于文献记载,是海南历史上有名字可考证的几个宋代驿站之一。据《民国儋县志》记载:“归姜驿,在儋州谭乐都。东去临高县一百九十里,西去儋州四十里”,归姜驿所在的谭乐都,就在今天光村镇地界。明朝时在儋州境内还修建了两个驿站。一个是“田头驿”,在今天排浦镇田头村附近;另一个是“大村驿”,在今天海头镇境内。海南修建的环岛高铁有3个站在儋州,位置分布基本与古代的驿站相近。

古代驿道、驿站的建设与帝国统治密不可分,伴随帝国统治的深入而深入。在西方历史上的罗马帝国为维护其统治,修建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有“条条大道通罗马”之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也下令修建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循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打通了帝国血脈,将资源及政令源源不断的送至帝国的各个角落。驿道、驿站修建到哪里,帝国统治就延伸至哪里。因此,历史上唐代和宋代曾将“道”、“路”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如“岭南道”、“江南东路”等。

归姜驿道是军情递送、物资传输的重要一个通道,与北方内陆紧密相联。汉代时,马援先锋将领劳珦将军领兵屯扎于此处地界。1950年,抗日第一战神薛岳防卫海南时,曾派重兵把守光村、新盈、头咀这几个港口。泊潮22名村民北上徐闻,传递军情,做向导,往返多次,运送解放军渡海作战。薛岳的“伯陵防线”最终被撕破、瓦解。

驿道,除了政治与军事的功能外,还具备公共服务的功能,为人们的往来迁徙供了便利。古代迁客骚人们沿驿道行走,且行且吟,不仅留下他们的足迹,还留下了一路文化一路诗。驿道与文化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北宋苏东坡被贬儋州,他自泊潮港登岸后,延归姜驿道行走,自云“行琼、儋间,肩舆坐睡”, 梦中得句“千山动麟甲,万谷酣笙钟”。古代的驿道,驿站与驿站之间相隔太远,其间每十里有一铺,每五里一店。当时驿道从松林岭脚下过,在松林岭下有个“松林铺”。苏东坡途径此处便留下了“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的著名诗句。

北宋海南名贤王霄,光村镇屯积村人,北上帝都应贡士考,居辟雍三年,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个在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晚年归乡创办“零春书馆”,讲学授徒,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乡先生”的人。

南宋著名宰相赵鼎被贬吉阳,延西线驿路行走,在归姜驿逗留。归姜驿附近有一山俗名抱社岭。据《民国儋县志》记载,赵鼎“以山为松林之辅”,故名此山为“辅龙山”。而此山形如马鞍,“以形象相似”,故又有名“马鞍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名臣胡铨被贬南迁时,曾诗题此山:“山背骅骝耸”。

和苏东坡、赵鼎一样,胡铨也是经临高新盈镇博顿村(今头咀村附近)走水路,至泊潮登岸进入儋州境内的。博顿村与泊潮村隔海相去数百米。胡铨在博顿村逗留时,掘泉成井,后人因之取泉名为“澹庵泉”,而博顿村士子戴定实得之教导,成为临高第一位举人。据说,此处村落后来还出过几个副省长。

    与赵鼎、胡铨、李纲齐名并称南宋“四大名臣”的李光被贬儋州时,也是行走此处驿道。海南的“五公”中,有三公曾在此处逗留过。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学家、与陆游范成大等并称“南宋四大家”的杨万里,在岭南为官时,游历儋州,驿宿于归姜驿,写下《题归姜驿》诗一首。诗云:“岚气秋还热,归姜晚暂栖。云随一海至,日在万山西。密树通泉过,荒林使径迷”。其中,岚气、秋热、云、海、落日、西山、树林、清泉、野径,归姜驿一派开阔的景象尽展笔底。

明代的王佐,海南四大才子之一,素有“吟绝”之称,往来于归姜驿,写下《夜偕友人归姜驿宿澹庵祠》诗一首。诗中有两句“北人府库千金费,南国封章万古存”,被称为千古名句,后来成为三亚水南村盛德堂内“胡铨祠”的门联。

钟芳,是明代海南著名的理学名臣、政治家,曾与心学大儒王阳明共事交游,提出“知行本自合一,知以利行,行以践知”的哲学观点,著有《春秋集要》、《钟筠溪家藏集》被收入《四库全书》。钟芳曾延西线驿路行走,于归姜驿站夜宿,并留下《宿归姜驿》诗一首。诗中写道:“曙色熹微透壁光,披衣起坐竹窗凉。秋山断处群鸦没,晓吹来时万萼香。海曲孤云横白昼,邮亭清梦足黄粱”,曙色、窗凉、秋山、群鸦、萼香、海曲、孤云等一组景象,把在归姜驿所见所闻形象生动刻画出来,那曙色通过墙壁微透着光,晨风吹来隐隐闻到花之清香,好一派归姜秋晨之景。

归姜驿道,也是书法家往来挥毫留下墨宝的地方。

道光八年(1828)冬,光村镇油行村李氏宗祠重修竣工。清代海南著名书法家、探花张岳崧被应邀前来挥毫泼墨,“李氏宗祠”的匾额就是张岳崧所题写。

李振钧,清代道光九年(1829)进士、状元、翰林院修撰,曾宦游岭南,著有《粤行日记》。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李振钧受儋州举人张绩邀请,同来为光村镇油行村李氏宗祠重修竣工后题写匾额。李翰林挥毫写下了“保世滋大”的匾额。这匾额是为本家宗祠题写的,固落款自称为“孙”,有书籍以为其本人姓“孙”,实为谬误。油行李氏乃是儋州书法家张绩母亲娘家,张绩亦挥毫写下了一幅楹联匾,至今仍悬挂在李氏宗祠之内。

儋州书法家张绩与题写“李氏宗祠”的匾额张岳崧友好,他诗选里有诗祝贺张岳崧升迁。张岳崧1828年至1831年任翰林院侍讲、充任日讲起居注官,与李振钧为翰林院同事。他们在同一地方挥毫留下墨宝,真是一段书法佳话。

循着归姜驿道,佛教与道教也得到传播与发展。南宋道教内丹派五祖白玉蟾、高僧靖和僧修行于松林岭。乾隆时,少林寺僧那姑,逃难至此,住在州治东四十五里(离归姜驿不远)的一座小山上,山虽不高却因僧而得名为那姑山。和尚采薇子寻访至此,见松林岭为白衣所占,遂修道于花石岭,拟管一山与松林对峙。

    驿道也是促进和繁荣商业的地方。交通便捷的地区能带动商业、手工业的繁荣与发展,出现了繁华的集市。在归姜驿道上出现了两个集市,一个是“归姜市”,因归姜驿站,人来人往,交通便利而形成集市;另一个是“将军市”,《民国儋县志》记载:“将军岭,在州东五十里。脉从辅龙山趋下……余脉开窝,即为将军市。劳将军之庙在焉”,而《万历琼州府志》亦记载:“将军庙,在城东六十里官道旁”。“官道”就是驿道。水道的便利也是商业发展的原因。《民国儋县志》记载光村港“潮涨时,可泊大船,海口货物直接运至此港”,其水道直接通入“高雷各港,并赤坎、西营、广州湾等洋界”。开国少将马白山、王国兴等就是从泊潮港循此水道北上参加开国大典的。

 往事越千年,驿道在军事、政治、商业、文化上曾经发挥的作用,不会因驿道的消失而消失!

                                                                                                                       2016年3月14日作于冰茶楼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发表于:2016/3/14 21:03:14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听说,学习了
  
  • 楚歌
  • 发表于:2016/3/15 14:57:14
  • 来自:海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楼主好厉害,多发一下类似这些的文献给我们学习学习·
  
  • 楚歌
  • 发表于:2016/3/22 21:28:49
  • 来自:海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