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电脑书法《梦醒之间》

  • 糖葫芦
楼主回复
  • 阅读:2385
  • 回复:18
  • 发表于:2015/12/31 19:28:33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儋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为毕加索画《梦》配写网友红眼渡鸦现代诗《不见》,命其新名为《梦醒之间》
  
  • 糖葫芦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6/1/5 11:50:43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有网友建议题目还是以《梦》为妥,接受!
  
  • 发表于:2016/1/5 13:23:49
  • 来自:海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诗文图都很配。
欣赏了~
  
  • 诗人很忙
  • 发表于:2016/1/5 22:03:46
  • 来自:海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不错。
糖葫芦
糖葫芦: 谢谢婧妈、诗人
2016-01-06 15:19:16 回复
  
  • 楚歌
  • 发表于:2016/1/11 9:21:11
  • 来自:海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问好唐叔叔,期待您的新作!祝好!
  • 糖葫芦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6/1/25 10:51:36
  • 来自:海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祝楚歌新年新气象!
  • 糖葫芦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6/1/29 16:37:45
  • 来自:海南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楚歌
  • 发表于:2016/1/29 17:07:45
  • 来自:海南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棒书法哦!问好唐叔,多谢您的祝福!
  • 糖葫芦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6/2/2 22:25:18
  • 来自:海南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楚歌给力啦!再贴一幅
  • 糖葫芦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6/2/3 23:41:06
  • 来自:海南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谨以木心的《知与爱》和以下顾城的《一***》电脑书法献给新一代的儋州年轻人。

[此贴被糖葫芦于2016/2/5 22:59:20编辑过]


  • 糖葫芦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6/2/17 16:12:14
  • 来自:海南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集诗人的灵性,思想家的犀利,哲学家的深邃于一身的木心,是本人心仪的大家。为了让诸位增强对《知与爱》一诗的理解,转载台湾旅美作家对木心散文风格的解读于此。

 

  喜剧·彼岸·知性 (1985年“木心散文专题研讨会”发言)

  郭松棻

  讲一些比较概念性的东西,分两部分。先把木心的“散文”规范出一个大的框架,来与其他的散文家作映照。再是细节的各方面,我在阅读《散文一集》的过程中,记下的感想,等大家讨论时,带进去谈。

  英国的批评家戴维.达契斯(DavidDaiches),论詹姆斯.乔伊斯时,曾经说:乔伊斯的文学事业,是要逐步把自己跟生活绝缘起来,然后达到一个喜剧的境界。他说,这是乔伊斯毕生以赴的工作。接着,他就界定广义的喜剧与悲剧的不同,那我们人对世界的态度来讲,悲剧家总是想参与,想分享这个世界,得到他应有的一份,占有欲非常强。反之,喜剧家呢,他放弃了这世界,不要他的那一份,退为全然超脱的旁观者。悲剧,也就是说那个作家时时意识到他在世界上的地位,喜剧家就不再顾念他在人间的一席地了--达契斯认为,乔伊斯,便是一位伟大的喜剧家。

  如果这样的说法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我觉得,木心的散文世界,就是一个喜剧的世界。

  我自己打比喻:悲剧是走兽,狮虎在地面步行搜视。而喜剧呢,是飞禽,鹰鹫在高空翱翔俯瞰--这便是我自己在木心的散文中感觉到的,他,是个属于喜剧的能手,他描写很多事件事物,总是一笑而过。这“一笑而过”,我以前也跟杨泽谈到,总的印象,木心是个苦中作乐的作家,再苦再惨的事情,他根本不执著。一执著,就过分哀伤,过分去强求他的意义,甚至过分去强求生命了。上帝,为什么,为什么?木心不是这样,不屑这样。如果以中国的思想家来比,他接近与老子,或庄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神、自然,是无慈悲的,哲学家对生老病死不过分忧戚,但并非冷感,他是另一种体识。木心的散文就像鹰鹫凌云,很轻捷地飞过去了。他是一个时间空间的神游者。别人看不懂,以为他是中国人里最阔绰的旅行家,世界各地都走遍。是的,他在文字里是现代寰球旅行家,而心境上呢,在鸟瞰世界各地的“人”与“事”的时候,他轻快的嘲笑。

“轻快的嘲笑”,这是爱默生讲的。他说:“愚蠢的人祈祷,天才是轻快的嘲笑者。”

  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木心很接近爱默生的这句话。不但如此,他的世界,与爱默生的世界也似比邻“轻快的嘲笑”,这是很难办到的,你笑得不好,读者就觉得走了板,那就无从谈起了。而木心在“轻快的嘲笑”这样的冒险中,有一个东西支撑着他,不使“轻快的嘲笑”流于失败,这是个什么东西呢?我觉得,贯穿在木心的散文世界中的那个强力的东西,我把它叫作“彼岸性”。

  木心作为散文家,一个非常独特的素养,与五四以来绝大多数的散文家不同的是:木心有形上的生活,也就是说,在木心的冥想沉思中,他求得很远,他远远的达到了“彼岸”;但是他在落笔的时候,却又不给我们带来太多彼岸消息,而调弄的却是“此岸”零零星星琐琐碎碎的题材,但就在其中,隐藏着那个“彼岸性”。我觉得,成功的时候,它是魅力最大的了。那么,拿哲学家的词汇来讲的话,木心作为一个“主体”,他对“客体”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建立了层次非常繁复的思维习惯,一句写下来,或一句连接另一句,所产生的层次契机,普通的散文家是不可能做到的,甚至不敢去尝试的。“彼岸性”,如果作“回归”解,那么,他的文章中常常带出非常强烈的“回归”的讯息,也就是从“彼岸”而来的讯息。这又怎么说呢?一般的散文家,特别是中国的散文家(其实对小说家、诗人,我也有这种感觉)他们都只是从“此岸”看“彼岸”,因此他们的笔调,或者心情,总是向往的,感叹的,赞仰的,觉得那多灿烂多美丽。写英国的一条河啦,写普林斯顿的秋天啦,这种东西,作为一个读者,我的感觉早已经麻木了,很难起反应了。而木心相反,他着笔清淡,但言外之意始终在观念的异域中怦怦叩动,所以我觉得木心前程无量,我看到了正在发展着的向度和远景。

  木心有一种哲学的思维习惯,其实他跟德意志的形上生活非常接近。从歌德,一直过来,到近代的赫塞,他们晚年在压轴性的杰作中,都写一个人,从青年走向世界,经过漫长的历程,终于成熟。德国的文学家、音乐家,他们都擅长一种所谓“成长的小说”、“成长的音乐”。而德国的艺术家,在最成功的时候,就是从“彼岸”归来的时候。前几天,木心也谈起,使我醒了一下,他谈瓦格纳。瓦格纳到了《帕西弗尔》,才归真返璞。那么,帕西弗尔就是已经从彼岸归来的人。但是他再回到现实的世界时,与在原地的人所认知的现实世界是不一样的了——我觉得也可以用这个,来形容木心的散文世界,虽然他还只发表了《一集》,还没到瓦格纳写《帕西弗尔》的时候,我想,我们也预见到将写出他的《帕西弗尔》来。

  从“彼岸”到“此岸”,如果在十九世纪,那还是容易达到的,就像十九世纪的英国诗人,华兹华斯,他觉得“孩童是成人的父亲”,说得很真。对的,他从“彼岸”回来了,找到了。那么二十世纪之不同于十九世纪的是,我们自己找不到这句话。木心,我觉得他可贵的是:他从“彼岸”回来,不提早告诉读者说,他找到了,然后像华兹华斯那样说出一个警句来。他并不那样做。也就是这一点,以及其他的个人原因和时代原因,我认为木心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这“理想主义”应该放在其次,谈他的散文,还得先说他是一个知性主义者。他的知性找不到归宿,我觉得他一直找不到归宿。唯其这样,才使读者,像我这样的读者,引起共鸣,如果一下子给我答案,我就不会看下去了。中国的很多散文家,写的都是情理中的事,看了这句,读者就可以预计下面要讲什么了。而木心的背后有一个“知性”,或者推动着他,或者衡定着他,所以他不写情理之常的事,而不时给我们意料之外的东西。这样,他的写法和别人的写法,就河水井水判然而分了。

 

  我觉得,“知性主义”,还不能概括木心的全貌。用我的话来讲呢,他是“知性主义的怀疑论者”,为什么我要加上一个“怀疑论者”呢?一般的十九世纪以来的西方理想主义者,是 “主体”看“客体”,非常自觉的,我是一个“主体”,我在看我的生活,看我的历史,看我的童年,或者,看别人的故事。这种主体性的强烈意识,我觉得就是十九世纪以来知性主义者的最大基盘,从构成知性主义的散文——但是木心已经不是这样,用我的一个公式来排列,就是:先把这个“主体+客体”用括号括起来,而在前面再加一个“主体”--主体(主体+客体)--也是木心的第二个“主体”,才是构成他“知性主义的怀疑论者”的一个特点。怎么说呢?就是这个“主体” 在看“主体看客体”。所以我觉得他在看到自己的经历时,他的第二任主体在看,在嘲笑,嘲笑自己,同时也嘲笑到历史的时刻,这才是他散文精髓这所在--我的感觉如此。他的“主体”已经多退了一层。木心的这种“看”法,衔接当代的、目前的哲学思潮,从存在主义以来,法兰克福学派、解释学,他们都已经有这样的自觉,只可惜我们中国人迟迟不能发展这种精神——木心的散文,就有这一点。这可能就是使我兴奋不已的地方,也可能就是使一般中国读者不喜欢或者看不到的地方。

  那么,连接着这一点,再回到刚才我讲的,木心的世界是一个喜剧的世界,就可以看到,他几乎是在自虐的情况下,才能构成他的喜剧世界,他只有在自我嘲讽的时候,才完成了他的散文,这便是怀疑论者的论调。爱默生说:“一个好的怀疑论者,绝对是一个坏公民。”其实爱默生自己和他的后辈朋友梭罗,就都是这样的。但丁为自己的墓碑刻上:“我但丁长眠于此,被我的祖国遗弃。”如果谈到中国的一般作家,也不限于散文家,大约下意识地大家都想做个好公民,这也就是中国文学一直振跃不起来的主要原因,自我意识的建立还太薄弱。他们的想象未免太乖顺了。相较之下,木心已经飞得很远。那么在整个木心散文世界里,因为他是知性主义的怀疑论者,他不会为一片风景抒情个不停,也没有为一点人情而大发议论,他取鹰鹫之姿,一掠而过。也因为这样,木心对日常生活,排斥得很厉害,从他的散文中你几乎看不出日常生活的具体面貌,只有飘忽支离的痕迹,为了替他的知性主义,他的美学,他的怀疑论,而作效应。他的散文中的自传性非常稀薄,只能点点滴滴可以测知他是怎样过来的,非常不连绾,这又与目前流行的散文大异其趣。

  港台的散文家,你可以看到他在哪里游学了,所以写了附近的一大片枫林,他又去英国的什么地方了,所以他又写了一篇这个,作者先给你说我这次到京都去看了什么,然后写什么——木心要把这种个人传记性的踪影几乎压到最低层次,那就是“生活的退息”,生活退息以后,就成为一种萎缩的契机,萎缩就成为一种散文的美学——这是我套奥登的一句话。奥登在写叶慈的时候,认为叶慈是愤怒而成诗,他一怒之下,激成诗了。那么木心呢,他不再愤怒。二十世纪如果比十九世纪高明比十九世纪困惑的话,也就在于我们这个世纪的文学家,已经懂得不必愤怒,而更需要萎缩、委顿,以成其自己的美学世界。

 
  • 糖葫芦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6/2/20 12:05:56
  • 来自:海南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愿他人活在我身上
  我愿自己活在他人身上
  这是“知”

  我曾经活在他人身上
  他人曾经活在我身上
  这是“爱”

  雷奥纳多说
  知得愈多,爱得愈多
  爱得愈多,知得愈多

  知与爱永成正比

  按佛教人生轮回说,我愿将诗歌的“爱”与“知”换位,调正为——

  我曾经活在他人身上
  他人曾经活在我身上
  这是“知”

  我愿他人活在我身上
  我愿自己活在他人身上
  这是“爱”

  雷奥纳多说
  知得愈多,爱得愈多
  爱得愈多,知得愈多

  知与爱永成正比

  木心先生已仙逝,不能征求他的意见了,既然是网络,不必太认真,凑合凑合看吧
  • 糖葫芦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6/2/20 12:08:08
  • 来自:海南
  1. 1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调整”打成了“调正”啦
婧妈
婧妈: 儋州在线的帖子和回复都是可以修改的
2016-02-20 20:02:24 回复
  • 发表于:2016/2/20 20:03:03
  • 来自:海南
  1. 1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很有深度,学习来了~
  • 糖葫芦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6/2/20 23:06:29
  • 来自:海南
  1. 1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婧妈,新年快乐!
  • 楚歌
  • 发表于:2016/2/24 17:36:38
  • 来自:海南
  1. 1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好诗,好字!欣赏!
  • 糖葫芦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6/2/25 16:26:01
  • 来自:海南
  1. 1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问好!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