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走进儋州》之“传说掌故”

  • 一抹春风
楼主回复
  • 阅读:21099
  • 回复:10
  • 发表于:2014/1/8 8:31:33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儋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走进儋州》之“传说掌故”



 

     上古时代就有人类在儋州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三千多年以前,百越的“骆越之人”渡海来儋,居住在靠近河流,港湾的山岗、台地上;两千多年以前,即公元前217年(秦30年),大批汉人迁徙来儋,科教片从松林地区的神冲港、三都地区的南滩浦登陆;公元前110年,也就是汉元封元年,朝廷建立了儋耳郡,成为海南岛划入祖国版图的第一个地区。有人类,就有文明,不仅留下了历史的足迹,也流传了不少的传说掌故。

一、儋耳名称的由来



    儋州,古称儋耳。1983年胡耀邦总书记视察儋州时,座谈会上曾发问:“儋州是怎么来的?”弄清儋州,必须弄清儋耳的由来。

    据古籍记载,儋州早期土著缝制的衣服,“缝布二尺,幅合二头,开中央。以头贯穿胸不突穿。”有点象用单被包身。故春秋时期有人把儋州称“贯胸国”。到了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长时期作为货币交换的贝壳不再使用。而海岸线长达六百多公里的古儋州,贝壳堆积如山,人们用作装饰品,尤作耳坠、耳环为多,垂及双肩,成为特色,又称为“离耳国”。故《山海经》云:“南荒之外,有离耳国,其人耳长及肩,每逆风走,则将耳反搭。”到了汉武帝元鼎五年,也就是公元112年,以路博德为伏波将军,杨仆为楼船将军平南越之乱,追南越丞相吕嘉及太子赵建德“亡入海”。见离耳国是块宝地,人烟密集;东部海岸又多珍珠,奏请汉武大帝立郡管理。郡治设琼山和儋州的三都。以海南多产珍珠为由,以及儋州人的耳长量貌之说,从《国语·齐语》“觅任儋何”中,取名珠崖郡、儋耳郡,寓言“珍珠任儋耳”。

    儋耳郡设在三都镇的南滩坡,领义伦(儋县)、至来(昌江)、九龙(东方),后来增加富罗(临高)。直至东汉、三国、晋代、南朝、梁陈隋,时增时减,或撤或并,视政局而定。到了唐高宗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全国撤郡改州,海南设三州,崖州在琼山,振州在三亚,儋州在中和,领义伦、昌化、感恩和富罗四县。

二、一夜之间迁州衙



    汉武帝时,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统领七万水师平定岭南。为交通的方便,在南滩港口上来的南滩坡,建立了儋耳郡。为了稳定军心,把战舰拉上德义岭焚毁,故德义岭仍有焚舰岭的别称。后因地方叛乱,郡撤治毁。直到梁陈时,冼太夫人奉命来海南才恢复建立郡治。直到今天,原郡治所仍留有一段埋在土下的城墙基,一间塌顶崩坏的奉祀杨仆小石庙。

    冼太夫人冼英不仅是位政治家,还是位军事家。她以战略眼光,认为原治所濒海,每多水患,又常遭海盗洗劫,需要内迁。她选点在宜伦江(今北门江)南面的高坡,也就是今天的中和镇,遭到地方上层人土的反对。冼太夫人心生一计,宣布在原郡治所重建。北魏流行的建房上梁规矩在儋耳盛行,用大圆木作柱,两柱间架一横梁,升起梁木时在梁中间搭披一条红布,代表皇帝镇中央,驱恶镇邪。那天起梁披红布时,从北部湾海面刮来一阵龙卷风,把披挂的红布吹卷走。冼太夫人下令官兵驱马追赶,回来报告说:“红布落定高坡”。冼太夫人趁机说,这是上天的指点,下令把已立起来的柱、枋条全拆,连夜搬到高坡建起。这就是一千多年以来在儋州传闻的“一夜迁州衙”的故事。

    如今,儋州人建房子,升起大梁时必须在梁的中央部位披挂红布,缘出于此。

三、白马涌泉话伏波



     中国古代有两名伏波将军,两名楼船将军。汉武帝元鼎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2年,大将路博德、杨仆南征,平定岭南,在海南建立儋耳、珠崖两郡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楼船将军。到了东汉建武十七年,即公元50年,光武帝授予名将马援为伏波将军称号,段志为楼船将军称号,率领水陆两军,向交趾进发,平定征侧姐妹之乱,也到了海南及儋耳。由于马援名气大,又距离前伏波将军162年。因此,有关白马涌泉的传说,白马井的得名都记在了后伏波马援将军的名下。

     建武十八年,官兵在浪泊山上与反叛军作战,征侧和妹妹征贰被斩,余党四处逃窜,大半往南海、琼崖南下,部分渡海深入儋耳,珠崖郡内,企图联合黎民,东山再起,谋反朝廷。马伏波将军乘胜追击,挥师南下,打到雷州半岛,又从徐闻渡海,进发琼岛。一天,王师来到儋耳郡西部储英里一带沿海,只见白沙千里,全无树木,时值盛夏,千里无风,万里无云,烈日曝晒,沙光耀眼,热浪蒸人,兵马饥渴难忍。为难之际,前面有好几棵龙须草,当地人称“茂”。只见伏波将军的坐骑大白马,长啸一声,腾空而去,用前蹄踹出一棵没膝高的龙须草,顿时清泉喷溢,常流不止。士兵见状欢声雀跃,好不高兴,争先恐后痛饮清泉。

     储英里有了水源,许多渔民聚居而来,把它挖扩成井,为纪念伏波将军的坐骑而取名为“白马井”。住在井四周的村,因得福水井而取村名为“蝴口井”,因为儋人方言“蝴”字有沾粘之意,随着村的扩大,成为海边渔港,而取名白马井。明代评定儋州八景时,“马井涌泉”成为八景之一。

    白马井港与洋浦港遥遥相峙,商船、胥家南来北往,停泊于此,渐成城镇,也就有了白马井镇。如今,镇内有二间伏波祠,我想,既是祀念马援将军,也是祀念路博德将军。

四、东坡贬儋改诗说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儋州,传说和他错改王安石的诗有关。

    那是哲宗赵熙元佑年间,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不在家,只见他的书桌上平辅着一张诗果,上面写着“明月当空叫,五犬卧花蕊”两句诗。东坡想,明月只有照,哪能叫!狗只能卧在花荫,哪能卧在花蕊!历来特才自傲的苏东坡,心血来潮,提笔蘸墨,就将王安石的原诗改为“明月当空照,五犬卧龙荫”。改毕悠悠然离去了。王安石回家,看见诗被改,见字迹识是苏东坡,就对左右说,真是孤陋客闻。这件事一直被苏东坡的政敌牢记心中。

    后来,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先是谪居黄州,后来又流放岭南。年老时,他们政敌记起这件事,于绍圣四年七月,把苏东坡贬谪儋州。因怀才不遇,而经常漫步于田园,寓意于山水。有一天傍晚,万里无云,明月当空,苏东坡走出桄榔庵,漫步赏月,忽听到“啾一啾一”的声音从头顶上空传来清脆悦耳,回荡夜空。苏东坡问当地士子,这是什么声音。黎子云告诉他,这是“明月鸟”,每当月朗星稀,夜色如银,就会腾飞上天,欢叫不息。不久,苏东坡和幼子苏过沿着宜伦江(今北门江)散步,领略田园风光。在路边看到不少灌木阔叶野花,有紫白色、紫黄色。每孕花分五片花瓣,形态恪似五条小狗,翘首努嘴,缩臂竖耳,弯腰卷尾,围着中心的花蕊,卧于其中。忙问田间农夫,这是什么花树?农夫告诉苏学士,叫“狗仔花”。这时苏东坡才恍然大悟,过去错改了王安石的诗,王安石真乃妙笔传神。

    自此,苏东坡在儋州办学堂传播中原文化的同时,虚心请教当地老人士子,了解儋州的民俗民风。儋州是个礼仪之所,对老者长者直呼其名其号是决不敢为的。东坡是苏轼的名号,儋州人不敢直呼,都是称苏学士,历经磨难,苏东坡已不喜欢人们再呼唤他的官职学位。按照宋代四川地区称呼尊敬的老人为“波”的习俗,同意人们称他为“东波”。这种称呼,范成大在《吴船录》做了明确的记载:“蜀中称尊老者为波”。一千多年来,儋州人,讲儋州话,军话方言也好,讲普通话也好,都把苏东坡呼作“苏东波”,决不含糊,只有书写才写苏东坡,已约定成俗。

五、李光挥毫日百幅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离开儋州五十年后,又有一位大名人被贬儋州,居六年之久。那就是南宋吏部尚书,参政知事、爱国将领李光。

    李光与胡铨友好,坚持抗金,秦桧怒之而遭陷。先贬广西藤州,公元1144年再贬琼州,栖居苏公祠双泉旁的金粟庵有五年之久。此时已是古稀老人,长子李孟德也逝于金粟庵。生活艰难,又觉孤独寂寞,总是“尽日抄书”,“闲步小桥东”,非常之悲伤。

    李光七十五岁那年又再贬儋州,他是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儋州的,被郡守陈适安置在坚白堂居住。儋州的风士人情毕竟和琼州不大相同,这里讲究礼仪,好客好酒,唱和诗对之风盛行,和李光相当投缘。曾和苏东坡交往密切的王霄,杜介之、许康民等地方文人学士交往,常去陪他喝酒和诗。李光非常高兴,完全没有居琼州那种孤独之感,常常为地方挥毫题词,写诗写对,还留下了“不辞美酒十分劝,欲听佳人一曲歌”。的真实写照。

    李光善书法,他的字流利畅洒,字态雄健有力。有一天,酒后高兴,为城里一铺号题匾。消息传出城里商家铺号都赶来请他题字。周围三十一里的读书世家,祠堂也都闻讯赶来,他总是有求必应,一挥而就。那天,他题的匾额铺号,有百幅之多,故《儋州志》记载,当时儋州郡城的亭台、楼阁、铺号多为他题额书联。由于他在陈适的坚白堂挥毫题祠百幅多,人人称颂他的“无倦”精神,议论把“坚白堂”改为“无倦斋”。兴奋之下,又题下了“无倦斋“亭名。

六、白衣公占松林岭



    在儋州古代流传的“神传”,或道公道本中的道状,最流行的一句话是“白衣公占松林岭”。

   白衣公,名白玉蟾,宋高宗绍兴四年,即公元1134年出生于琼州的五原都显屋村,也就是今天的海口市秀英区的典读村。原姓葛,六岁父亲去世后,随母改嫁到澄迈的老城白家而改姓白。他七岁能赋诗作对,背诵九经,十二岁应童子试中第一名。他不仅被尊为道教南宗第五世祖,宋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而且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诗书画家,系海南历史上第一个在中土较有影响的名家。

    白玉蟾16岁时出家,云游黎母山寻师,遇仙家授予洞元雷法,因慕名苏东坡曾为儋州的儋耳山题诗,决心到儋耳山学道练丹。儋耳山为儋州主山,濒临北部湾,古时因山上多藤而称藤山。当时黎军长、雷司长率领十二名黎兵守山。白玉蟾刚到山,十二名守兵拦截抵制,并向他齐射十二支箭。只见他作起仙法,一手把箭全部拨出,忽有百鸟卸花飞来供养他。黎兵知是道高仙家,一齐拜服,迎上山顶,为他造炉炼丹。据说,他在山上广种松竹,故改名为松林岭。炼丹之余,常云游儋州各村寨传道、算命、治病,无不灵验。他居住期间,还题了一首《送春郊行》诗:“怨风怨雨总皆非,风雨不来吾亦归。越鸟啼残花影瘦,吴蚕眼老拓阴稀。枝头红绽梅被熟,口角黄干燕学飞。我亦欲归归不得,担头犹挂一蓑衣”。

    白玉蟾在儋耳山养真传道炼丹有三年之久,绍兴二十六年即公元1156年忽然离儋,只身渡海,往来于罗浮,天台、九曲、武夷诸各山。由于离儋非常神秘,十二名黎兵都不发现,传说是黎母仙姑撑着伞到岭携他腾云驾雾而去。此后儋耳山就改名为松林岭,人们在岭上博望台建白衣公庙奉祀他,尊为白衣大帝。他去过的地方,如新州镇的西边村、西坊村都留有白衣公庙,四时香火不断。明代评定儋州八景,松林晚翠为之一景。

七、王师旦取名那大



     临高,隋设毗善县,属冼太夫人的封地。唐武德年间改富罗县,开元年间才改为临高县。据说,临高的先民来自壮族,临高话和壮语非常相近。他们看到进入南通(今南丰)的这块地方山青水秀,土地肥沃,耕育良田,经商有客商路过,就集居成一村。因为这里宋时儋州同知李希贤曾申报立营那约,村名就叫那约村。因壮语,“那”是“田”之意。

    到了明代,闻传儋州的纱帽岭有大沉香,一批客家先民相继南迁,要来纱帽岭寻找这块“小桃园”。沉香树找不到,发现这里是垦荒安居之好地,就在那约村南面集居,取名南大村。开始,两村相安无事,还有婚嫁往来,后争拉来往客商而产生矛盾磨擦冲突,并激化引起械斗。

    到了清雍正年间,浙江海盐进士王师旦派来儋州任知州。传说王师旦的母亲是倭寇海盗滋扰儋州沿海时被虏走的女子,后来被卖到海盐地区一富户人家作妄而生下王师旦。王精通地理风水。知道儿子中进被派回故乡儋州为官,吩咐儿子要“益儋州”。王师旦耳背而说听为“败儋州。因此,为官期间少理政事,制造很多破坏儋州风水地脉的事端,被骂为“王师旦败儋州”

    王师旦在儋州为官十五年。最后那年,请假回家探望母亲,母亲得知儿子破坏风水,气急而亡。王师旦为母亲敛棺后运来儋州安葬。择宝地在新英津口,涨潮时两行浪的交汇点,认为是“二龙争珠”。结果是棺材沉不下去,只好埋在海滩。

    王师旦非常悔恨自己听错母亲的话,想找机会补救,碰到那约、南大两村闹事,他亲自坐轿来调解。他令人在旗岭插旗,派人沿着牙拉河的石砰用大锤敲打,到响声听不到之处定点,说是“将军点兵”,操场立村。打仗要千军一心才会赢。以此说服两村合为一村,每村取一字为村名,取名“那大”,也就是“田地很大”之意。还留下一句劝语“那大挪大,越挪越大”。

    1958年底,儋县、那大县合并为儋县,并在那大设立县政府,开辟了东风街、解放街、胜利街、人民路等,那大真的“越挪越大”了。到了1993年儋县撤县设市,市政府搬迁新址。而后,那大镇府向西部搬迁,又把那大扩大几倍。今天,又提出建设海南西部中心。“越挪越大”的那大,更加符合新潮代的发展潮流。

八、松涛天湖念天凤



     松涛位于南渡江上游,跨儋州、琼中、白沙三市县。1958年大跃进年代兴建的大型水库,1960年周恩来总理亲临视察时,题写“松涛水库”才有现在的名称。松涛山之绵巨,水之浩潮,幅员之辽阔,全国少有,海南独尊。在此之前,民间称为“天凤伏魔洋”,俗称“南凤洋”。

     远古时候,松涛群山的山神常常欺负老百姓,冬春派出旱魔,夏秋之交派出水魔和风魔,糟踏庄稼,刮倒黎寨,折断树木,一片荒凉。黎母仙姑于心不忍,报告天神。天神派出四只天凤降魔。激战一夜,把旱、水、风三恶魔打败,山神震怒,与四只天凤交战。天凤变成四朵山花守在山道两房,山神到了,突然跳出,把山神捉住,捆绑在一根大树下,又变成四个小丘拉住四根绳子,不让山神转动。同时呼请天涛镇魔,于是出现了一片蓝色的海洋。这时天已大壳,天凤降落人间超过了时间,天神无法收回他们,只好留在松涛,人们为了纪念天凤镇魔,把这一片“岛上之海”称作“南凤洋”。

     后来,有一名男画师和一名女织绣巧手慕名来到,见到松涛那么秀丽,选两个小岛住下来。决心把松涛画下来,织下来,一时山洪瀑发,淹死了男画师和女织绣手。天神怜惜,让他们一个变成丈夫岭,一个变成妻子岭,日夜相望,欣赏风光景色。如今,翠耸纱帽,波绕雄狮,榕岩仙迹,绝壁啼猿,烈日火爆,观天一线,白龙飞坝,松涛云海诸多景点,就是他俩所画,所织绣而留下来的。

九、鹿母守候鹿回头



    在儋州市与琼中县交界的鹦哥岭下,有个三雅村。村下边有道飞瀑四溅,日夜奏鸣的碧蓝潭水。潭中,有蹲大石头,形状象母鹿,弯颈偏头,眺望远方,人们就把这里叫鹿母湾。

    黎母山余脉的鹦哥岭因多鹦哥而得名。古时候,有只母鹿带着它的女儿小鹿,从黎母山觅食,到婴哥岭,见鹦哥学舌,很是有趣。就跟着一群觅食鹦哥,来到一块地方。只见山明水秀,鸟语花香,野藤绕树,层林造翠。于是就和小鹿住了下来。

    小鹿长大了,发情了,而那群鹦哥又飞回了鹦哥岭。小鹿忍不住寂寞,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寻找鹿王子。有一天中午,母鹿睡着了,小鹿就偷偷跑了出来。小鹿跑呀跑,过鹦哥岭、吊罗山、尖峰岭、一直寻找不到鹿王子。这时,小鹿口渴了,寻路下到宁远河喝水,被一个黎族后生猎手看见。猎手拿着弓箭把它追赶,小鹿拼命的跑,跑到了天涯海角的悬崖边。前面是碧波大海,后面是追来的猎手;这时,小鹿想起了妈妈,转头回眸。瞬那间,在后生猎手的眼里,小鹿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后生猎手拉弓的手也松了下来。后来,两人结成夫妻,在海滨的椰林居住。人们知道小鹿从三雅村来,就把这里叫三亚。小鹿想念妈妈,常常到崖顶向西北眺望,后来化成了石头,那就是今天三亚的鹿回头。

    酣睡的母鹿,醒来不见了女儿,悲痛欲绝,天天在那里偏头啼听晓望,变成了一只石鹿,眼泪水流成了深潭。后来被人们称为“鹿母湾”。

十、石花水洞话青龙



    从那大西行,海榆西线30公里处有个八一农场,进去2公里,有座海拨约200米的小山,那就是英岛山,亦称将军岭。里面有四、五公里长的山洞,旱洞称石花水洞,水湖部分称英岛湖,布满了珍贵的石花,被誉为“海南第一石花水洞”。

    传说很久以前,南海龙王的三公子小青龙,自小活泼好动。一天,带本宫人马到南海列队摆陈演练兵法。龙王怕龙子出事,派老蟹将和老龟臣随同。青龙玩得高兴,来到北部湾海面,在鳞沧岛的珊瑚礁上休息。抬头南望,一片翠绿,直到高耸的鹅浩岭,象绿色的海洋。拂晓时分,青龙带上人马,飞上鹅浩岭,又见有座山金光四射。青龙腾空飞去,兵马跟随。龟臣记录公子行踪,把路过的地方记作龙山,把发光的山记作英岛山,以显示青龙的英姿。青龙到了山顶,看到一巨大的钟乳石从洞顶倒挂到洞底,有如海龙五官的“定海神针”。青龙令老蟹将把守岭上,其他随从跟其进入洞内。洞里真是一步一景,有双龙瀑布,珊瑚壁,黑龙潭;过了龙门,有鲤鱼潭,天马河、黄山云海,石花长廊。璀璨的石花,洁白美丽的卷曲石,以及石笋、石柱等美景迷住了青龙。在地下问娃娃鱼建议下,青龙在洞里建造自己的王官。忠于职守的老蟹将化成石火,镇守岭顶,英岛山才有将军岭之别称。

     钟情于青龙的美人鱼白花,不久被接来共享人间仙境。美人鱼离不开水,在娃娃鱼的陪伴下,就住在英岛湖。两人约定,每月的初一、十五夜晚,就在湖边石火岭会面,此后那里叫阴阳山。每次相会时,娃娃鱼总是唱歌陪伴。因此当地人也把娃娃鱼叫“鸣鱼”。

如今,人们在英岛山四周种上荔枝、龙眼。每当月亮皎洁的夜晚,园里总能隐约看见他们的身影。

十一、南渡观音到兰洋



    远古时候的海南,有一年发洪水,象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吞没了千千万万的村庄和生灵。

    大慈大悲的南海观音,报告了玉皇大帝,玉帝便令观音巡查灾情。天上是飞鹤、水上是老龟引路,从出海口直溯松涛群山源流,因而这条河叫南渡江。一路上,观音看到了人们所遭受的灾难,非常同情,决心选地镇守,以便随时报告洪水的信息。观音巡查到“老塘地”时,见其四周长满了兰花,就安排灾民来此地居住,取名“兰洋”。因遭到洪水的污染,水井的水质偏凉,人喝了容易感冒。观音祈求玉帝赐来热水,于是这里出现了冷热泉,中和的水温度适中,人们称之为“兰洋温泉”。观音还请求玉帝赐来金矿,送矿使者被尊称为大王,驻地称“大王岭”,藏金的地方就叫“南报”。“兰洋南报有金”得于载入了《中国矿产史》。

    有了冷热泉,这一带的树木,果林更蓝更绿,后来者看到象一片蓝色的海洋,称之为“蓝洋”,故有“兰洋镇”和“蓝洋农场”等地名的区别。

    兰洋到松涛之间,有座岭,因状似莲花而称莲花山。岭顶灌木林草丛之中,椭圆状的花岗岩石一个接一个,观音曾到此处休息。看到此岭集泉,林、山、洞、石于一体,洞分上下三层相互连通,四周又长满了荔枝、龙眼、娘娘果、油柑、莲果等,观音曾在这里会见各路神仙,人们称为观音岩、观音洞。观音派老龟为洞主,镇守殿堂,对面的大岭由引路的飞鹤把守,称飞鹤岭。天上的仙女下凡拜见观音时,总爱去泡泡温泉,采摘仙果。此时,温泉总是烟雾缭绕,胜似仙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暮名而来的游客。

    此后,莲花岭的诸多景点,如聚仙堂、佛手牵云、警天柱、仙女出浴、蘑菇烟云、双龙探奇、海豹望天等相继形成,千姿百态,无比神奇!

十二、夫妻情深留神头



    在洋浦海滩边浅海处,即金海浆纸厂围墙外边,有一尊由白色玄武岩堆成的人头像,高约15米,直径约12米,自古以来被称为神头。退潮时,从岸边望去,海滩、沙丘、岩壑、礁石、瘦浪蟹层现眼前。还有一段黑岩石铺成的小路,有的呈龟状,有的象小山羊,有的宛如奔腾的骏马,个个黝黑发亮,十分壮观。

    关于这个神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洋浦西北部的海岸居住一对青年伴侣,男的划舨船出海捕鱼,女的在家织网采小海耕田,小日子过得满甜。有一次,男的出海遇狂风,船翻了,一天一夜没有回来。妻子心里忐忑不安,跑到海边等待,痴呆呆地望着大海,丝毫不动。潮涨了,妻子不动,最后被海水吞噬了。

    三天后,昏迷不醒的丈夫被一条大海鲤卧回来,海边人搭救上岸。渔夫醒后见不到自己的爱妻,痛不欲生,就天天到浅海处岩石堆守候,因为他相信海神会把妻子送回来的。海潮又涨来了,看到他在岩堆上被海水围住,附近的渔民闻讯赶来搬石头铺路去救他。路还未铺到三百米,人不见了,只见一尊象人头像的白石头从岩堆处慢慢伸了出来。从此,人们把它叫神头,那段刚铺成的石头路成了断魂路。

    救回渔夫的海鲤被渔夫忠贞的爱情感动,一直守候在这一带海面。消息传上天庭,上天赐予甘泉,在东面海边造出一个淡水湖。这个湖非常神奇,湖海毗邻,但湖水澄清,咸淡互不渗透。驻守在西海岸德义岭的德义候王也深受感动,整天蹲在一尊七十多米高的海岸悬崖守候,久而久之,成了尊石像,高约22米,直径约16米,非常形象逼真。为了和神头区别,人们呼之为“黑神头”。

 

 

                   撰稿人:儋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谢有造



 

 

 

 

 

《走进儋州》之“奇闻逸事”

文明古儋州,流传许多奇闻逸事,择八则记之。



 

一、光村石头人

在光村镇泊潮老村的东路边,有一尊高1.2米,宽0.75米的石像,块石创建,身穿甲衣,手拿大衣,气势威武。当地老百姓称为“武将神佛”,传说能驱邪除害,保疆安民,四时香火不断。

相传此石头人系祀前伏波将军平定海南时的先锋将领劳响。方凯时牵马饮水于河,马忽睹水中有黑影,双蹄奋起伤其阴部而亡。到宋元时期,绅士老人符元德等自州城赶集回,蒙胧中见成服执戈者,坐于榕下,曰:“吾将军劳响也,同臭里天祥平黎死,当庙食此地”!此后多人建庙立像祀之。

前几年,在苏村一带,地方人已建起三进 唐皇的将军庙。我想,是劳响将军显灵亦好,老百姓思之也好,劳响将军是应得到安慰的。

二、东坡留座石

东坡座石载于《儋州志》,位于国营西庆农场东北角。先是一片石砰,隐隐约约有凿凹进去的痕迹,相当象马的蹄印。间隔一条山间小道,旁边有尊石头,高1米多,宽不到1米,里面窝进去,形似一张宽敝的沙发椅。按史书记载,东坡居儋期间,常从州城乘马到这里登高望海,寄思乡之情。久而久之,留下了这些明显的石头痕迹。

东坡座石所在之地,俗称梅花岭,今天叫黄泥沟。古云:“梅花岭,是根瓜,罩天罩地总开花。日后谁葬梅花岭,子孙世代中探花。”可见梅花岭不仅梅花多,而且地理风水好。苏东坡是来望海思乡,还是寻找日后的葬身之地,已无法确认。但这里仍留有“十二山头九曲水”之景致。

还有传说,东坡到了梅花岭,老百姓告诉他,再西去有石马岭,石马神常常下坡踩踏百姓。苏东坡题了首诗:“石马无蹄出府州,神仙遗下几千秋。狂风荡荡毛不动,细雨靡靡汗直流。芳草满堆难下口,钢鞭硬打不回头。牧童牵也牵不动,天地为栏夜不收。”此诗传出,为害百姓的野马不再出现,但岭顶上出现了一排一排的大石,真象奔腾的野马。

在石马岭下面的半山坡,有一棵大枫木,中间有个洞穴,经常流出甘泉,供砍柴烧炭人享用。这一切,都是个谜。

三、儋阳第一泉

在古城中和东南方的蔡家园,穿过石砌的小街道,竖立一块古石碑,书有“儋阳第一泉”几个大字。碑文曰:“天授井泉,人皆不知,虽尊奠井,此井第一”。

此井之所以被古人称为“儋阳第一泉”,因水质好而得名。自州衙从南滩浦搬迁到高坡即今州城中和后,到明代时,有一任太守,喜欢用好质的水煮茶喝茶。他嫌州街里面水井的水质不好,常常抱怨来儋州当官喝不上好茶。有人告诉他,在州衙东南面有一口水井相当奇特,每逢天上浓雾,或下雨之前,水井的水起泡,转而井水变澄绿色,这个时候井水比往常更甘甜。这位太守试着汲回煮茶,味道真好,与杭州的虎跑泉煮茶一样的味道,芳香四溢,就题了“儋阳第一泉”这五个字,刻碑立竖。儋阳,也是儋州的别称。因为东汉明帝时丹阳人僮尹任儋耳郡太守,相当有成绩。后人为了纪念他,以“儋”、“丹”的谐音,把儋州也称儋阳。“儋阳第一泉”,也就是儋州第一泉。

如今,这口井还在,四周建起井栏。重修时,当地老百姓嫌井围口的石围太小,搬出放在旁边,重新换了一个较大的石围井口,但仍是古香古色,井水很清。当地老百姓虽然已用上自来水,但爱好喝茶的家庭,特别是老者,仍然汲水回家煮茶享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谜。

四、符南蛇之死

符南蛇,名玉辉、敬书,别称符蚺。生于明代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的农历七月十七日,其母王氏因梦见大蟒蛇投怀惊恐而生。符南蛇祖上居光村镇瓦窑村,大明期间举家搬迁海头的七坊村,其伯父居符宅“大七甲”,叔父居“小七甲”,其父居鳌山村。

符南蛇不满官府的“贪残苛敛”,于弘治十四年揭竿起义,刻箭传令,义军发展到七万,号称十万,攻州城,克感恩,围临高,“三州”七县闻风响应“琼州西界”一千余里,道路不通,海南几危”,“撼动海外三千余里地”。弘治十五年腊月,朝廷令“征蛮将军”太子太保毛锐率官兵十五万来镇压,符南蛇中箭败走到家乡七坊塘。

据史书记载,符南蛇败走,官兵紧追不舍,只好投七坊塘。重兵包围,水泄不通。打捞七天七夜,找不到符南蛇尸体。白毛大将组织兵丁戽水查找,水干见底,只有鱼、虾、龟、鳖,仍不见尸体。塘中有一截蒲剑叶根,白毛大将挥剑斩为三截,鲜红血水如泉喷出。恍惚中,三条蟒蛇,银光闪亮,张开血口,腾空而起,昂头奔入深山。吓得白毛大将昏跌在地。那年,符南蛇才33岁。

此后,海南人民把符南蛇当作英雄奉祀,姓符的人也不准伤害、捕食蟒蛇,流传至今。

五、提教大奇石

在三都镇颜塘村,村前是儋州八景之一的颜塘漾月,村边宝崇堂庙祠的后面,有尊大奇石,名曰:“提教(神名)大奇石”。

按志书记载,相传清康熙13年,当地工匠将此石劈开,中间竟有两粒如槟榔果般大的石卵。村民闻讯围观,忽然雷声轰鸣,电火四射。忽一声响雷,两卵不知所去。而奇石耸中,有块石砰留下天然足迹一双,十个足趾痕迹甚真,清清楚楚。有人说足痕象古代提教神之足留下,就称为提教足痕。

六、“人熊”闹儋州

清代宣统十四年的三月间,在儋州西部富克镇乐贺村附近丘陵地带,人们发现一条宠大的野兽,全身呈褐色,面部和胸部象人形,两奶房、生残器和人完全相同,唯咀象猪,手足鸭钩如鹦哥咀之利。胸下有白毛一条成带,颈也有白毛一圈如巾,各部毛色皆黑而靓。当时人称之为“人熊”,还说他***的妇女,生出孩子全身黑毛,只好溺死,轰动整个儋州。直到解放初期,儋州地区农村孩子啼哭,大人说一句“人熊来了”,谁也不敢再吱声。

对这头怪兽,《儋州志》这样记载“村人见之甚骇,即返村邀集数十人各执标  ***,逼而近之,吼然一声,人皆奔避。有顷,开***射击。兽如不闻,由卧而起,其声如笑,直向人丛中冲来。村人黄怀斗胆过人,有冒险性,独持***向兽刺去,奈力不敌兽,反被兽爪伤手部,幸同村符同启急难往救,余亦***击兽,中数弹而殪。”

当时,儋州各界人士多往乐贺辩认,象书上所说的猩猩,而儋州素无此兽。

七、龙门奇石洞

峨蔓海边的龙门激浪是儋州八景之一,而龙门背倚突兀嵯峨的笔架岭,有个长达十多里的“龙洞”,更是千奇百怪。

《儋州志》载:“相传,昔有蛇潜伏期间,化龙而去”。故称龙门,洞里有石桌石椅石凳石具,非常逼真,而且光滑。

相传,随同符南蛇起义的陈元帅,自符南蛇死后,继续率领义军残部,驻扎在笔架岭。官兵围剿,刚到笔架岭,陈元帅的兵已从龙门洞避到海边,在龙穴崖上摇旗呐喊。官兵追到海边,陈元帅的兵又到笔架岭顶,官兵无可奈何。义军一直坚持到嘉清二年,即公元1521年,此时距符南蛇之死已有19个年头。

自此,当地人也把笔架岭称兵马山,就是为了纪念陈元帅的义军。

八、兰洋冷热泉

坐落在盘地间的兰洋温泉,群山环抱。四周的林木竹子、荔枝菠萝蜜,总是郁郁葱葱。盆地中间有四口明显的泉水眼,源源不断地喷出热水,温度常年在79℃—82℃之间,可以宰猪杀鸡,煮熟鸡蛋。

奇迹出现在盘地东侧,有黑白两石对峙,距离不过一米,黑石边出水则凉,温度不超10度,白石边出水则热,均50度以上。故明代在此立碑记载。

在泥土或地下岩石之间,水是可以相互渗透的。相隔不到1米的两条出水道,仅一石之隔,几千年来,冷热分明,相差40度水温,两副面孔,泾渭分清,岂不怪哉!

撰稿人:谢有造

 

 


  
  • 向日葵
  • 发表于:2014/1/8 12:07:26
  • 来自:海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原来白衣公是这么来的。白衣公一定很灵。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