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Dān zhōu民俗风情

  • 儋州王五
楼主回复
  • 阅读:4622
  • 回复:8
  • 发表于:2013/8/18 16:12:10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儋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第一节 ·生活习惯
  一、衣着
  解放前,“衣服之制,山居之乡,多尚朴素;海滨之乡,多习奢华”、“惟妇女则无论城市乡村,常时纯以青布为服,自织自染,颜彩亦颇可观”(民国《儋县志·习俗》);村姑多用胶水、蓝靛浆糊衣服,衫襟偏右斜开、穿裤忌裙;男士则多穿唐装。绸纱丝织,则为海滨居民之常服。黎族姑娘穿裙,苗族姑娘缁衣裹足。解放后,除苗民衣着变化不大外,汉民衣着多赶时髦。在农村、墟镇,除老妇穿着斜襟衣以外,青年妇女穿的已趋城市化,唯干冲、白马井等海滨姑娘尚爱穿杂色衣(上衣补缀几色,朴素而醒目),戴尖顶竹笠。城镇姑娘着牛仔裤、穿裙子、戴项练戒指、手表革履,已为时尚;老年男士穿中山装,青少年爱穿学生装、西装、法装(园领、前襟双钮),布料品种多。50~70年代,农村流行黑色、绿色、白色;干部职工、学生流行灰色、蓝色和白色。80年代衣着颜色丰富多彩,有的男子也穿上花衣裳。80年代,中低档服装价格不贵,干部职工、学生多购买成衣、裁布制衣极少,穿补钉衣服的人也极少。100~200元一套衣服、100多元一双皮鞋多有人穿;一人几套衣服,冬夏有别,已属平常人家。各个年龄层次的穿着都日趋城市化。
  二、饮食
  在旧社会,农村开镰割稻或逢年过节可以吃上白米饭,平时吃稀饭拌番薯等杂粮,极少吃肉,
  上常见的是烂咸鱼、萝卜干和杂菜。贫苦人家常用盐煮野菜,北岸地区要靠番薯干度日。
  解放后,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饮食结构也有所变化。解放初,早晚皆有饭(或粥)咸鱼(或鲜鱼)和一盘菜,逢年过节吃鸡吃肉,60~70年代,除粮食紧张时间外,吃肉量有所增加,但有些地区食物还简单。80年代以后,市场繁荣,肉类丰富,多数家庭两饭一粥多有鱼肉。经济收入过得去的人家,更为讲究,不仅吃饱而且吃好,注重营养。早点从简单至多样。70年代前多数人家煮早餐,80年代后多数人家买早餐。条件好的还到饭店吃早点,喝中茶。请客吃饭,鸡鸭上桌已属平常。
  三、民居
  解放前,沿海渔民和少数民族群众,多住茅房,即使有瓦房也只是简便的土木结构,泥墙竹篱,家私有板凳、竹椅,或者一桌一几;疍户人家就不居黄土,木艇为家。有钱人家多住四合院,宽敞堂皇;八仙桌、太师椅,摆设排场。本县传统民居为正屋一间,一厅二房。正屋前左右为厨房和厢房。正屋较高,用料颇讲究。解放后,渔乡、山村逐渐盖起新瓦房。80年代后,盖楼房之人家日益增多。县城盖新楼,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鳞次栉比。一般人家厅上也有些家私摆设,有钱人家更为讲究,红木家私或沙发,摆设讲究。
  四、出行
  访亲戚,办喜事,出远门,一般不选“三、六、九”日子。民间流行口头禅:“出路勿逢三六九,大吉大利日长久。”解放后,大部分群众已“违禁”。但有些地方,农村妇女带小出路(或看病),手上拿着一把剪刀,以示驱邪。80年代后期,自行车、摩托车、货车、客车较多,除较偏僻的农村以拖拉机运客外,多数村民已乘客车外出。
  第二节· 婚丧庆喜
  一、婚礼
  解放前,男婚女嫁都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定,男女多无婚姻自主权。解放后,青年男女虽自由恋爱,但大多数也得父母同意才结婚。一般的程序是男女双方有情有意,或恋爱基本成熟,就托人到女方家庭提亲出命,后择日结婚。
  (一)提亲出命
  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一般要带些礼物,如饼干、糖果之类。胸有成竹的提亲,男方带去的礼物更多,如猪肉,彩礼等。女方家一收下礼物,就表示答应。接着女方家长将其女儿的年庚(出生年月日时辰)写在一张红纸上,交给媒人带回男方家,这叫“出命”。此后,两家就算订亲了。解放前,男方把女方的“命庚”取回后,要请老先生算命,双方命合,才能缔结婚姻。若遇上五行相克,男方就“退命”,不能合婚。
  70年代前,北部地区流行“订早婚”,双方父母为了早认亲家,互相照顾,孩子在几岁时就订婚。如此婚姻,美满者极少。孩子长大后,常常抗婚、逃婚。亲家变冤家的事常有发生。
  (二)择日迎亲
  到了结婚年龄,男方家长把双方的年庚八字送给算命先生占卜,择日结婚,也叫“看日子”。日子选定后,男方还要带上礼品到女家报日子。择日结婚是人生大喜事,人逢喜事图吉利,除婚日外,安床、备物、出门、入屋都要选好时辰。解放前,择日后,男女双方要下彩礼、过礼、送嫁妆等。这些仪式完成后才举行婚礼。
  男方按选定的时辰到女方家接新娘,叫迎亲。迎接新娘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解放前女子结婚坐花轿到男家;50年代多为步行,60~70年代,有的组织自行车队迎亲;北部地区多用手扶拖拉机;80年代后,城镇普遍用面包车,农村也要用大卡车迎亲。在路上要放鞭炮。
  结婚当天,新郎新娘的胸前都佩戴“新郎”、“新娘”的红花彩带。新娘出门时,一般不得踩地,要由嫂嫂或婶婶背出家门,新娘到新郎家后,要随新郎一起拜堂。当日,男方摆设酒席庆贺,而女方提前一天摆酒席。赴宴的亲朋好友,一律交红封。近年来,结婚收红封已成农村的一大负担,但习俗已成,难以破除。
  解放前,男婚女嫁有个顺序,先老大,后老二,再老三。解放后,不一定按此顺序,一般谁先找到对象谁就先结婚。50年代前,姑娘有“哭嫁”的习俗,今已废。
  二、丧俗
  死人了,农村要放鞭炮三枚报丧,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处理后事。长辈过世丧礼比较讲究,年轻人可随便,小孩天折不举行丧礼。丧礼分戴孝、入殓、出殡、祭墓、做斋等仪式。本县实行土葬。
  (一)戴孝
  为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与孝敬,死者的子孙、媳妇、兄弟、姐妹等亲戚都披麻戴孝。孝布或黑或黄或白或粗麻布等,孝期一般为3天至7天。当年过春节不贴对联,不做年糕,不拜年,过端阳节不包粽子,等等。
  (二)入殓
  死者断气时用黄纸或白布盖脸,患严重疾病的(如肝癌、肺痨)要煎好蛋卷盖在死者的鼻和嘴上,用被单草席盖身体。断气前请人为其抹身,穿寿衣寿鞋;入殓后,用皮纸将棺材封好,停放在堂屋中间——若死者为续弦(非原配)就要放偏一些;点上脚灯。死者在家停放3~7天后便出殡。
  (三)出殡
  也叫送葬、安葬。出殡前要对死者祭奠,亲人痛哭。70年代后,有些在家庭开追悼会。出殡时亲族都要跟随灵柩到坟地;抬棺材要一气抬到坟地,中途不能停下休息(但坟地远的,送葬到郊外便用汽车运)。墓地先请风水先生看好,挖好墓井。按时辰下葬。解放前,出殡一般都请吹鼓手,吹哨呐、打锣,一路放鞭炮,撒纸钱(黎苗族则以放粉***来鸣声引路)。解放后,至70年代,丧事从简,80年代后丧事大办的旧习恢复。办理一死人后事,往往花上几千元至万元。
  埋葬时,先由孝子跪在墓井前,挖三铲泥土下坑,然后再由别人填土埋葬。有的当天填土只平地面,三天后才由亲人修成坟墓。
  (四)祭墓
  第三天早晨,死者家属在新坟前燃香点烛,烧纸钱。然后用土把新坟垒高,筑成坟墓状。尔后每年清明都要去扫墓,带上酒肉、糕点、饭团等祭品去拜墓。
  (五)做斋
  解放前,人死后要设灵堂、立灵牌,以超度死者亡灵,叫做斋。一般做斋选在死者死后第7天,或第21天、35天,一般双七不做。年长的男性要三七大做,而女性则五七大做,俗称男三女五。做“一七”时,煮米糊持死者之灵入灵堂,烧“纸钱”给死者在阴间“使用”;做“五七”时,将扎好的纸屋、纸箱、纸衣服以及各种纸糊的生活用具烧成灰烬,送给死者。有的一年再祭灵一次,三年后超度死者。俗说经过做斋,死者得到超度才能与祖先合并香炉。此俗封建迷信色彩浓重,解放至70年代已废,80年代后有些地区悄然兴起做斋旧习。
  三、寿庆
  一般61岁开始做寿。据传年轻人做寿会折寿,因此在此年龄前一般不作寿。但那大地区、客家村也有51岁开始作寿习俗。年岁越高,寿庆越隆重。古语“人生七十古来稀”,71、81、91岁,一次比一次隆重。城镇居民,一般逢一大办,农村就少办此寿庆。大办请客四五十桌,菜肴丰盛,“长寿面”却少不了。
  四、添丁
  解放前,农村产妇由产婆接生。解放后,一般到医院、卫生院分娩。孕妇一般不能在娘家生孩子。落后的乡村,产妇至今仍由产婆接生。临产时,家人即把屋里的门窗、箱柜、盘盆全部打开,意在“宫口”大开,孩子平安出世。孩子出世后,亲戚要送去猪肉、糯米、鸡蛋等食品。有的满十二日(也称“腊日”)宰鸡拜祭“花公婆(神)”,满月摆“满月酒”,生男比生女隆重,亲朋送去婴儿的衣裤、鞋袜、帽子、摇篮、小棉被等用品。满周岁也摆“对岁酒”。有些地区,对岁那天,外家挑礼品来庆贺,祭祖时常把各种象征吉祥幸福的物品,如算盘、纸笔、钱币、食品等放在地上,让小孩自行爬去抓摸挑选,以试其志向。如果小孩第一次拿到手的东西是纸笔,则认为这孩子将来会读书,是文人;拿到算盘则认为会打算、有计谋,是作商人的料;拿到钱币,则认为将来会花钱,或会赚钱等等,借此以推断孩子的前程。然而这是没有科学道理的,只能作为贺喜的一种游戏,让大人高兴而已。
  五、造屋
  造屋是私人之大业绩。家境贫寒的人,终其一生也不能建造一幢象样的房屋。故建造一幢象样的房子,从开工、升梁至竣工后入屋(进住)都要选择吉日良辰。有些地方在升梁日或乔迁新居日(俗称“入神”),要设宴庆贺,收亲朋红封礼物。
  
  • 康庄大道
  • 发表于:2013/8/22 21:03:07
  • 来自:海南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好帖!支持!
摄影是最简单的艺术,同时,也是最难的艺术。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