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分享]不忘苏轼!

  • -浅浅的活埋我。
楼主回复
  • 阅读:3978
  • 回复:2
  • 发表于:2012/11/21 15:55:42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儋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一、苏轼在海南的艺术成就

苏轼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诗人,当他刚一接触到海南的特异风光,就激发了他强烈的上进心和旺盛的创作欲望。刚从琼州赴儋州时,途中遇雨,苏轼一面怀着“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的心绪,一面却从海南山间的急雨云雷的奇妙景象中开阔了胸襟,产生了浓郁的创作欲望:“急雨岂天意,催诗走群龙;梦云忽变色,笑电亦改容”。海南特有的瞬息万变的湍急雨流,仿佛是舞动着的群龙,正在敦促他写诗;而那幻奇的乌云和迸发笑声的闪电,也正为欢庆诗人的新作而变换颜容。这时的苏轼,早已忘记自己是个贬逐的囚犯,忘记他发下的“焚笔砚断作诗”的誓言了。

此后三年,他在创作上获得了丰硕成果,诗歌是苏轼三年的创作主体。他不仅写出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仅有的反映黎族同胞风俗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完整诗篇,而且还在艺术风格上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而转向平易清新的艺术特点。苏轼尝有“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之说。但这里说的“老”,决非完全出自自然规律的“老”,而是指阅历丰富,成熟的“老”。苏轼还在儋州陆续完成了他的《书传》等著作。据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评价说:“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光儒所未达。”

据《海外集》统计:苏轼居琼期间工写出诗一百七十四首,散文一百二十九篇,赋五篇,颂十八篇,铭四篇,平均近两天写出一篇(首)。可见他的著作不仅质优而且量丰。而且,这些著作是苏轼在海南饥寒交迫、纸墨缺乏、意欲“焚笔砚断作诗”的恶劣环境下完成的,这就尤其令人感奋和崇敬。所谓“秀句出寒饿,身穷诗乃亨!”这是苏轼一生创造道路的经验总结,完全可以拿它来评价苏轼居琼三年的全部著作。苏轼最后曾对他一生功业做出概括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把儋州与对他平生思想影响最大,创作最成熟的黄州、惠州相提并论,可见他对儋州的重视。

二、苏轼在海南的思想成就

苏轼的艺术成就是与他在海南三年间的思想升华分不开的。

(一)用超然自得、忘情物我的佛道思想摆脱困境。苏轼的处世态度有一个“随遇而安”的习惯,他从来就认为:“万事从来风过耳,何用不著心里”,“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滋味”,他认为,凡事只有“游于自然”,“忘情物我”,达到“无愁可解”的境界才是最上乘。而这种忘情物我、无愁可解的达观性格,是与佛家的“静而达”、道家的超脱物我的思想影响有关系的。这种思想也促使苏轼晚年重视追和陶渊明的诗作,他还亲自把这些诗编成集子交付苏辙作序。他说:“师渊明之雅致,和万篇之清诗”、“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可见苏轼和陶诗实表现了他崇高真朴自然、不慕功名荣利的情怀,也表现了他对魏晋诗风的“高风绝尘”风格的倾慕和向往。

(二)与黎族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从思想上发生了巨大变化,黎族人民对他真挚帮助和纯朴友情,成为苏轼居儋的创作与生命源泉。与苏轼踏上儋耳土地前所传闻的黎族凶悍残忍的性格相反,他却真切发现了黎族人民的朴质淳厚、乐于助人的崇高品格,机器内在灵魂的美。苏轼到儋州后,通过自身经历,在民族思想上改变了历代封建士大夫歧视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思想。他在《和陶劝农》诗中说:“ 尔汉黎,均是一民,鄙夷不训,夫岂其真”,正是他以平等的态度等待少数民族,使他与当地黎族同胞结成亲密朋友,为其文学创造提供丰富的生活源泉。苏轼在海南写的作品中,不仅如实记载了一些海南的地势、气候、物产,还记载了不少海南风情习惯。也正因他能与当地黎族人民结成朋友,也有利于他在当地推行中原文化,使汉族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

(三)倾向于社会下层人民。诗人政治上的不幸,促成了他思想与艺术上的万幸。由于“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下层,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艺术活动,体察他们的疾苦。在创作上表现人民的某种思想和愿望,自然地,苏轼关注民间生活与艺术活动,也一定 程度上促进其思想的发展,增加他思想感情中的爱民、忧民成分。激发他同情、尊重、热爱海南各族人民的感情。

三、苏轼对儋州文化的影响

苏东坡居儋州三年,时间不长,直接受他教诲的人也不可能很多,但他开辟的“儋州学府”当时在海南是四方瞻目的讲学之地。特别是他一手栽培出来的“诸生”如王霄、姜唐佐、黎子云、荷林等人都成了饱学的鸿儒。后人都公认:“儋耳为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郡,阅汉魏六朝至唐及五代,文化未开,北宋苏文忠公来琼,居儋四年,以诗书礼乐之教转移其风俗,变化其人心。”使儋州地区“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成为当时海南文化的中心。宋代行科举制,从开国至绍圣年间计有一百多年,但儋耳郡从未有人登第。苏轼在此执教,北归三年后,姜唐佐便举乡贡;大观三年,儋人符确成了海南历史上第一进士。苏轼在文坛上以诗词揽胜,居儋时又喜为诗,儋人受其影响,作诗的风气大盛。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社会上普遍重视学文化、讲礼仪,“有华夏之风”。即使田夫野老,贩妇牧童,也都有出口成章,诗才敏捷的人。直到今天,逢年过节,贺喜迎新,联诗唱和之风遍及儋州。

另外,儋州地区素有“歌海”之称,其中儋州山歌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深为当地人民群众喜唱乐闻。儋州山歌的歌词句式整齐,平仄及韵律关系十分严密,在表现手法上注意修辞,讲究文采,故有“儋州歌不让唐诗好”的美称。特别是在两个对歌时,引经据典,博取旁证,敷陈辩驳,声调十分类似古人诵诗,这些特点都明显看出受文人诗词歌赋的影响。这不能说完全与苏轼的影响无关。


  
  • 生死看淡、不服咱就干
  • 发表于:2012/11/21 16:53:51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不忘苏轼!
  
  • 猪猪
  • 发表于:2012/11/28 15:54:12
  • 来自:海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