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转贴]苏轼笔下的儋州风情

  • 水蓝色的天空
楼主回复
  • 阅读:6261
  • 回复:4
  • 发表于:2011/5/11 17:02:28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儋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苏轼笔下的儋州风情

韩国强

   苏轼是非常喜欢饮酒的人,但酒量不大。他在诗文中或记叙酿酒,或状写醉态,不少人把苏轼误作“酒徒”,其实非也。苏轼贬谪儋州,也有“半醒半醉问诸黎”的诗句,这是古代文人无奈时常用的一种“以酒浇愁”的作法。其实,真正会饮酒的才是儋州人。请看苏轼的记叙:
    万户不禁酒,三年真识翁。(《寓儋》)
    屠沽纷然。(《书上元夜游》)
    年来家酿有奇芳。(《庚辰岁正月十二日,天门冬熟,予自漉之,且漉且尝,遂至大醉二首》)
    海口如门。一派黄流如电奔。(《减字木兰花·海南奇宝》)
    据《尚书·酒诰》记载,周文王建国伊始,严禁饮酒。自周文王禁酒以后,历代都有过一些禁酒的法令与措施。但是完全可以说,屡禁不止。苏轼谪居儋州时已“万户不禁酒”,“年来家酿有奇芳”,到处看到酿酒卖的人拥挤在集市(“屠沽纷然”)。 苏轼《减字木兰花·海南奇宝》词中写到的王六翁更是豪饮的典型。“海口如门,一派黄流如电奔”,写尽了王六翁酒量之大和喝酒之快。儋州这种豪饮的风气至今仍保留在筵席上,让外地人叹为观止。
    (4)射猎。苏轼在《和陶劝农六首并引》其三中写道:“惊鹿君(上鹿下君)朝射,猛希夜逐。”“鹿君(上鹿下君)”是鹿的一种,“希”,是大野猪。我们从“朝”和“夜”两字中,可见当时土民已以射猎为业。《儋县志》也有“以射猎为生”的记载。苏过对儋州土民射猎的情况有更详细的描述。他在《夜猎行》诗序中写道:“海南多鹿,土人捕取,率以夜分月出,度其要寝,则分围而怯之。”诗中更是生动地描写射猎的情景:“山夷野獠喜射猎,腰下长铗森相摩。平沙仿佛见遗迹,踊跃不待张虞罗。均呼夜起山谷应,披抉草木穷株窠。”这几句诗是苏轼“惊鹿君(上鹿下君)朝射,猛希夜逐”的最好注脚。也许是当时生产力落后,土民不重视农田耕作,而把兴趣放在射猎上。他们捕获到野兽,见者有份,谁都可分到一份兽肉,连苏氏父子也不例外。苏过惊叹:“夜闻猎声,旦有馈肉者。”我们从《夜猎行》中发现苏轼父子并不主张滥捕乱杀珍稀动物的行业。此当另论,但这种射猎的习俗,分明让我们看到原始社会有福共享的影子。
    (5)雕题。苏轼《和陶与殷晋安别》(三送张中)云:“久安儋耳陋,日与雕题亲。”“雕题”,即在额头刺绣花纹。《儋县志》记载:“女自将嫁”,“以针笔涅女面,为报细虫蛾花卉,谓之‘绣面’。”清代莫魁士的《黎母山》诗指出:“纹身雕题开异族。”“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横欧”。黎族妇女绣面纹身是黎族的一种习俗。为什么黎族妇女要绣面纹身呢?有多种的说法。一说若不绣面纹身作标志。恐死后祖宗不识也。次说,上古时代,种族之间常互相残杀,把俘虏的女妇作战利品。妇女纹身,易于辨识,避免为俘虏。再说,认为黎族妇女绣面纹身是缘于图腾崇拜,是一种美容的标志。黎族妇女绣面纹身的图案千姿百态,反映了黎族同胞的审美情趣。这种习俗延续至今。但自改革开放后,这种习俗逐渐消亡。据说,即使生时不绣面纹身,死后仍用灰墨画上纹身图案才能入殓。苏轼的诗给我们留下黎族妇女绣面纹身习俗的记载。
    (二)浓郁的人情
    好客是儋州人的好传统。外地人与儋州人交往,儋州浓郁的人情总是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浓郁的人情使谪居儋州的苏轼感动不已,振作起精神,度过三年贬谪生活。
    苏轼作为一个“有罪”之臣贬谪儋州,“瘴疠交攻,子孙痛哭于江边,已为死别”。他对未来一片迷惘。他在给《与张逢六首》之二写道:“到后杜门默坐,喧寂一致也。”在《夜梦并引》诗中又道:“到儋州十余日矣。澹然无一事,学道未至,静极生愁。”但是,儋州人向苏轼伸出热情的双手,浓郁的人情温暖了苏轼严重创伤的心灵。
    朝廷遣使把苏轼驱逐出官舍。他面临无处栖身的困境。“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就是在这样十分窘迫的情况下,“赖十数学者助工作,躬泥水之役。”这“十数学者”乃儋州人士黎子云兄弟,及王介石等人。新居建成,苏氏父子于是有了“屁风雨”之所。我们看到苏轼又唱起“且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之歌。他在新居桄榔庵著书立说,与黎民百姓促膝谈心。
    苏轼在回答友人说的儋州“人情不恶”决非应酬之语。苏轼的《和陶拟古九首》其九就写到一件事。一年冬天,苏轼到集市去,一位“黎山”“幽子”看到苏轼仍穿着单衣。这位黎族同胞“生不闻诗书”,“问答了不通”,却对苏轼十分的同情,给他赠送家人纺织的“吉贝布”。这位黎族同胞与苏轼只是萍水相逢,并无交情。即此一端足见儋州浓郁的人情。
    苏轼谪居儋州与黎民百姓相亲相爱,情深似海。每逢过年过节,黎民百姓总是忘不了他。请看:
    其一:“华夷两尊合,醉笑一杯同。”
    (《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
    其二:“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纵笔三首》之三)
    其三:“已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书上元夜游》)
    其一是写冬至与黎族同胞在欢歌笑语中饮酒。其二是写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邻居在送灶神上天这样的小节也忘不了请他饮酒。其三是写农历正月十五夜,清风明月,诸生邀苏轼夜游。三个例子真实地反映了儋州人的好客。
    苏轼还有一首《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之二诗: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这首诗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儋州浓郁的人情。一个贬官深入农家路上,孩子们以特殊的方式——吹葱叶迎送。这是多么感人的场面。仔细一想,没有长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孩子们还会以礼待人么?苏轼与儋州黎民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遇到困难,“邻里通有无”离开时“儋人争致馈遗,沿途送别”,难怪他对友人说儋州“人情不恶”了。
    (三)独特的歌舞
    儋州民间歌舞独具一格,被誉为“南国艺坛奇葩”。有山歌唱道:“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多似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儋州山歌种类繁多,如儋州民歌、军歌、客家山歌、临高调、黎歌和苗歌等。儋州民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为群众喜闻乐见,1996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儋州“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光荣称号。
  
  • 卓逸广告
  • 发表于:2011/5/11 19:54:31
  • 来自:海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