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有关儋州调声的一些印象 李琼新

  • UTO
楼主回复
  • 阅读:5767
  • 回复:8
  • 发表于:2009/8/21 9:56:54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儋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自儋州市调声作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公布后,儋州调声引起更加多人的关注,其也成为了儋州地方特色文化的品牌之一。
    对于儋州调声,我是熟悉又不熟悉。熟悉是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讲儋州话的儋州人,从小就听到儋州调声的欢快而优美的曲调,一些曲调也能朗朗上口;不熟悉那也是真实的,因为从来没有认真对儋州调声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儋州调声总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是多年耳染目睹,对儋州调声就有了不少的挥之不去的烙印,也就形成了对儋州调声一些抹之不掉的印象,加上人之常情的地方归属的认同,对儋州调声甚至形成了一种刻在内心的情结。特别是在离乡背井之际,只要一哼出儋州调声就十分形象和准确地表明自己就是儋州人。
    由于有了这样的内心,也就想对儋州调声讲一些话,也就是说一些对儋州调声的印象。
    印象之一。儋州调声的“调”字是怎样来的?
    儋州调声的“调”字按原始的儋州方言,用现代汉语不容易准确由那个字来标识。
    按儋州方言调声的“调”字,其涵义有四层意思:
    一是折冲的意思,也就是讲儋州调声,是包含有歌声的对斗。
    二是调和的意思,也就是讲儋州调声,其有基准音的调谐,同时其曲调是很合乎和调,和唱的。
    三是叹息的意思。也就是讲儋州调声是一种劳动作息之后的曲调娱乐。
    四是应答的意思,也就是讲儋州调声是有一唱一答的意思。
    由于儋州调声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就不是容易用现代汉字来标识的。应怎样标识有不少的争议。历史的争议,现在很难考究了,但最后用“调”字来标识儋州调声,则是五十年代初期老儋县的一些有识之士,主要是当时儋县报社及儋县文化馆的文人们,经过讨论和争议,在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在儋县报上登载调声曲时,用“调”字来标识儋州调声。从那时起以现代规范汉字“调”来标识儋州调声,就一直沿用到今,也得到各界人们的认同了。

    印象之二。儋州调声伴随着夜游,儋州调声是夜游活动的必要的艺术工具。要弄清这两者的关系。首先要弄明白夜游是什么东西。夜游是儋州方言区域内的一种特有的民风民俗,其带有古汉民族原始人文生态的野合,群交的痕迹。这种区域性的民风、民俗在现代汉民族中是极其罕见的,恐怕由于儋州人作为汉民族,是生活在海南岛这样相对封闭的区域内,与周围区域的交流,交换困难,所以才能把汉民族原始人文生态的痕迹保留下来。同时,加上海南岛的原始住民是黎族,儋州的夜游与黎族的对歌、放寮的风俗也有相似的地方。可看作是,儋州的夜游也揉和了黎族的一些民风、民俗。
    1925年法国神父萨维纳到海南岛作地方方言的调查,1928年回到越南河内后,向河内地理学会提交长篇论文《海南岛志》。在该书中,他把儋州人称做“儋州黎”,是熟黎,由于他不懂儋州方言,所以他把操儋州方言的人,认为是黎族的一支,从这一点上也旁证了,儋州方言的儋州人在不断的繁延、生息、进化的过程中其民风、民俗由于长期与黎族杂居,是相互会有影响和融合的。但是,儋州方言的儋州人,其文化的根基是古汉民族的文化,是当时的先进文化的移民,这种深刻的文化基因,不可能受其他种族  的同化,它只能是吸收和融合其他种族的有利部份,正因为这样,儋州方言的儋州人才能在这个区域内,逾数千年而不改变其根本,保留着古汉民族文化的深深的种源。夜游也应该讲是一种表现之一。
    夜游是儋州方言区域的儋州青年男女群体性的夜间交往、找伴、恋情的娱乐活动。这种活动,都是通过调声来对斗、调合、熟悉,最后成为相对固定的男女青年群伴。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迸出性爱的火花,有的能成为夫妇,但多数都是相对认定的情人,这种性爱,在一些人看来是一种陋习,但它确实是建立在两相情悦的基础上的,这也是它能吸引青年男女的主要原因。
    在这样的活动中,也有时常出现,不同村庄的男青年同时争同一个村庄的女青年,也就出现争吵,甚至在祝女和等女的过程中发生打架。还有,在同一个村庄的女青年群伴中,有个别女青年已出嫁,但还回娘家村里参加女伴们夜游,这样也会出现丈夫方的丈夫及他的男伴们对逻着他媳妇方的另一个村的男青年群伴的怨恨,发展到极端也产生打架,甚至引发村与村,族与族之间的械斗。儋州方言区的儋州人出现所谓的群体械斗,从历史来看,因夜游引起的不在少数。因而,历史传沿下来,儋州人有“十条人命九风流”的说法。这也是儋州方言区儋州人的夜游历来受人诟病和禁止的原因,还有,由于调声是因夜游伴随着的,所以儋州调声也就承担了夜游带来一切消极和负面的责任。一讲儋州调声,就一定是包含着儋州人的夜游,禁夜游就是禁调声。
    把夜游和调声完全等同起来是一种唯心的形而上 学的看法,儋州调声是因儋州夜游而发展是不假,但儋州调声和儋州夜游还不是完全等同的东西。夜游是有特定意味的男女青年群伴的夜间娱乐活动,属于民风、民俗;儋州调声则是伴着夜游的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品种。由于人们没有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去分析两者的关系,因而,打压夜游,也就打压了儋州调声,使得儋州调声在多年的自生自灭中不断向现代走来。

    印象之三。儋州调声有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儋州调声是什么时期起源?到今天的现代时期真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一般都引用苏东坡被贬到儋州时的诗句来说明,在苏轼贬儋州时,已在夜间听到调声,其实以此来证实儋州调声起源是十分的武断和主观的。在苏东坡被贬到儋州的时候,儋州早就是传承着中原的古汉文化,不然本土的士子黎子云会如何能与苏东坡吟诗对唱呢?
    儋州人是如何铸造成的,儋州方言是如何延续数千年保护下来,这不能不讲是值得后人研究的课题。但是,  实际来说,还在苏东坡来的时候,已经有儋州人的存在,有儋州方言的存在,而有儋州人的存在,有儋州方言的存在之时应讲也出现了儋州的调声和伴随儋州调声的响起,有了儋州的夜游,因而,儋州调声的起源应该可以追朔到北宋以前。
    另一旁证,儋州是西汉元封年间设置儋耳郡,如当时没有操儋州方言的本地人,当时的征服者以什么根据向当政者报告,而知设置为儋耳郡呢?可知在西汉征南越,设置海外的儋耳郡时,海南西北沿海一带有生活着早先从内地大陆迁徒过来的秉承古汉民族文化的当地人——儋州人,这可能是一种历史的假设,但是有这样的假设才能说得通儋耳郡的设置是合乎当时的历史现实的。即于以《山海经》的离耳国来说,设置儋耳郡是据此为由,这点,则在地理位置上与现时的海外南荒不相符。我是不倾向于由于有离耳国而称儋耳郡的。从儋州调声和夜游留有着很多的古汉民族的人文生态痕迹来看,儋州人及儋州方言应是早于西汉而存在的。这应该是儋州调声是具有深厚的历史及群众基础之一。
    儋州调声由于一定伴随着夜游,所以从明清时候开始,就一直受到统治者的禁制,但是,不论如何的禁制,却不能扑灭儋州调声和夜游的逢勃生存,因为儋州调声和夜游是儋州方言区域的儋州人的土生土长的草根民风、民俗和特色的民间文艺形式,所以其是那么顽强地生存下去,并随着历史时代的不同而万变不离其宗地发展着。这是其深厚的历史及群众基础之二。
    至于儋州调声的广泛性,以古代到现代,不论是成年人还是黄毛孩儿,在儋州方言区域生活的儋州人,基本都能随时哼吟几句调声。
    其二,时到今天,在凡是有操儋州方言的儋州人聚居地方,都有儋州调声出现,如时下的深圳,每年的春节、国庆、八月十五等节假日,在市中心的荔枝公园都有不少于几百人的儋州人在那里结伴调声,吸引不少的当地居民观看,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线;还有五十年代在划给越南的白龙尾岛上的原住民及解放初移迁过去的人都是儋州方言的儋州人,他们也传承儋州调声的传统,作为一种本土的文艺形式在不断地传唱。随着这些人在越南,台湾、美国不断迁徙,也把儋州调声带到各地。
    其三,在儋州本土很多时期对儋州调声,虽然当政者都是比较一致地持否定态度,采取禁制的措施,但从来没有禁止得了儋州调声在儋州本土的传唱。
    八十年代初,建省前,罗天任海南区党委书记,到当时的王五公社检查工作,吃晚饭后从王五墟开车回那大,路过徐浦坡时,那天正好是月亮夜,他在车上看到满坡的青年男女,在唱着调声,他问我,这是什么情况,那么多人集聚会不会打架。我说,不会的,他们在对歌,是一种民间的娱乐活动。他若有所悟的不说话了。看来他也是明白群众性的东西,不是一个人的意志所能决定了的。

    印象之四。儋州调声的传承、推进和研究,在六十年代中期达到一定的高度。当时,在儋州方言本土区域,对儋州调声的传承、推进和研究,主要有三块不同的板块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
    一是,民间。当时儋州本土的调声曲不断有新的出现,而要追本朔源又说不清楚,总之,大家比较认同的是一首新的调声曲出现,多数来源于三都公社一带,比如当时比较流行的“人不来是人丢得”,就是从那一带唱起来的。
    二是,当时的县歌舞团及文艺轻骑队。那时一些编曲,编剧目,编舞的创作人员和演员们,也创作了不少的调声曲调和旋律改编的曲调和舞剧目,这从一定程度上对儋州调声的传播和推进是起到很积极的作用的。当时的一些编、演、创人员估计还有不少健在,他们如能总结当时的情况的话,这无疑是对儋州调声发展的一大贡献呀。
    三是,当时的县文化馆。其中主要是陈文辅同志,他从五十年代初开始收集儋州调声曲目,到他逝世时,在他的手上应有不少于几百种曲调和曲目,不知现在能否搜集得到,如能搜集,这也无疑是对推动儋州调声的发展和研究是十分的有利的。当时文化馆出有一份群众文艺,上面无时有陈文辅及其他的儋州调声的爱好者们创作的儋州调声音乐曲目的发表。有不少的曲目包括陈文辅同志及其他儋州调声音乐人创作的儋州调声曲目,都在当时的广东音乐期刊和中国音乐期刊上发表过,这应该讲是一个地方音乐能达到的较高的水平了。可惜后来无人,没有继续沿着这一条道路走下去,不然儋州调声,也不会象现时这样出现不少的误解,不少的人云则云的道听途说了。正是因为当时儋州调声达到了这样发掘和研究的高度,所以才有田汉六十年代初来儋县时,对儋州调声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那时,在文化馆对儋州的儋州调声和儋州山歌是分属不同的创作和研究的,陈文辅主要是收集、研究和创作儋州调声曲目,周汉兴主要是收集、研究和创作儋州山歌。他们两人应该讲在儋州本土这两种特色的民间文艺品种的推广、研究和创作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这是值得我们后来人纪念和继续的。同时也充分地说明了,儋州调声和山歌是同为草根文艺,但不同种则同流。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更不能把儋州调声和儋州山歌混为一体来说。这样十分不利于儋州调声和儋州山歌的推广和发展。

    印象之五。改革开放三十年,儋州调声进入官方视界及走上大雅之堂是自儋县撤县建市始起的。
    对儋州调声和夜游其流传及影响是超出了儋州方言的区域。但是传出去都是消极面为主。就如改革开放初,对海南特区的流言“不到海南不知身体不好”一样,对儋州调声和夜游的看法都是一到夜间儋州的农村中的男女青年就调声,乱交。由于这种负面的影响使得儋州方言区域的儋州人蒙上了很多的羞辱。这其实是一种十分荒谬的误导。七十年代中后期,当时的斗、批、改工作队有一位部队工作队员下到峨蔓公社驻村工作,他听信儋州调声和夜游是一到夜间男女青年就调情和乱交的传言,也就去试探摸一下女青年,结果被抓得满脸血痕。这充分说明流言害人不浅呀。
    但是,由于儋州调声是十足的草根文艺形式,它与阳春白雪的精英文艺形式是天生的对立的,它也就不可能准确和明白地进入官方的视界。这样也就难登大雅之堂了。
    然而,儋州调声生命力是十分顽强的,他不能在庙堂上表现,他就在广阔的田野中繁荣。
    儋州调声繁荣是必然的,但要有时间,要有过程,要有触发必然的偶然因子。在七十年代末期,这个偶然因子出现了。它就是因与其不同种则同流的儋州山歌的受到青睐而出现了。
    当时一位海南区党委的第一把手到儋县检查农业学大寨的运动,到三都公社召开群众的大会,开始群众来得很少,看到此状,时任儋县北部地区农业学大寨办公室的一位领导灵机一动,叫上运动中的一位女青年积极分子上台唱起儋州山歌来,山歌唱起不久,成千的群众向会场聚集而来,这位领导深有感触地对时任儋县县委书记的何友信说:想不到儋州山歌有这样的号召力,你们要好好利用。何友信也真听话,过后不久,儋县北寨办就组织起山歌队,运用山歌的形式开展学大寨运动的宣传,教育群众,效果十分的明显。这是儋州山歌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儋州山歌的兴起,并得到官方的倡导,自然也就带来了作为同为儋州地方民间特色的儋州调声也削然地兴奋起来。那段时间,不少农民的山歌爱好者们自发或受当地的支持成立了山歌剧团,深入农村,渔港演出,在这种演出过程中,不少的山歌剧目也运用儋州调声的曲调和唱调,对儋州调声的新兴也是起到了推进的作用。
    而儋州调声真正堂而皇之的走进官方的视界和正式的舞台则是在93年儋县撤县设市后的建市庆典上,当时的组织者大胆地组织了民间的调声队参加建市的庆典表演。这次表演为建市庆典添色不少,引起众人的不少赞叹,如当时应邀前来参加庆典的前县委书记,原县军管会主任,一位部队的师级老干部看到调声表演后,极有感触地当场发出感叹:看到今天的调声表演,当年我们强硬地去禁止,真有点傻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儋州调声的曲折历程和自今后就正式登上时代的舞台了。
    由于不能忘却的儋州调声的这些印象,使我产生出了对儋州调声的几点体会。
    一、儋州调声与儋州山歌是两种不同的民间文艺形式,两者没有传承的关系,但两者是相互影响,有所渗透的
    儋州山歌是有严格的格调和韵脚的,一般是四句、八句、押韵,合辙,不然就不是儋州山歌。同时,儋州山歌在儋州方言的区域是入史、入书的,本地的读书人一般也爱好写山歌,儋州山歌的传史,叙事、劝世,都是完全以儒家学说传统为根本和正统的,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儋州山歌是上流的儋州民间文艺形式。历史以来的统治者都不排斥。
    儋州调声则不同,他是山野的,也是底层的,他的曲调变化是按汉民族的古代角、羽、宫、昌发展而来,跟着不同时代的底层中、青年群体对自身追求生活的体验创作、变换,它的曲词极少劝世的内容,多数是男女青年的感情和现实生活的感受,甚至不少直白的对情与性的诉求。儋州调声历史上是不能上台面的,历史以来的统治者们都是基本持排斥的态度。儋州方言区域内的所谓文人士子是不会作儋州调声的。儋州山歌和儋州调声泾渭是分明的,把两者混起来讲是一个误解。
    二、儋州调声是儋州方言区域内的一种汉民族的地方音乐,并且是极便于表演唱形式的地方音乐
    儋州调声,不论是在儋州方言区域内的那一个不同语调的地方,只要懂音乐的人听后,都能运用现代的简符纪录下来,同时真正懂音乐的人,就能够用乐理来分析儋州调声的乐律、乐韵。这实际也为儋州调声的发掘、推进、研究、提升、提供了实在的形式和基础。儋州调声完全可以创作成为如广东音乐和江浙采荼调等中国地方音乐的那种东西。这样就有可能走出市门、省门、国门,让广大的各类人等都能享受到儋州调声的独特韵味。这样才不负于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殊荣。
    三、儋州调声是儋州方言区域内的地方特色的男女青年交流,交往的一种艺术载体
    其内容多数是追求恋爱自由,向往性爱幸福,反映男女青年对生活的诉求,带有明显的调情性质的情歌。其形式,从基本上来分,应是群体表演唱、有领唱、有对唱、有合唱,而作为表演的程序,一般是,男女排队:站立,松肩,勾手,扭腰,摆胯,打眼神。别看动作简单,做好也难;这些动作,加上合切的歌声看上去象如摆柳,象如燕舞是十分的优美的;也是有相当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任何人看到那样的场面都想参加进入体验一番。
    四、儋州调声,作为中国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说,目前还处在一种比较盲目的传承状态,缺乏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形成理论的支撑
    儋州调声是一种地方特色的文化,其应该有地方特色文化核心的支撑,所以研究调声,要研究儋州地方特色的核心文化。
    儋州调声是一种地方特色的音乐,其应该有现代音乐理论的支撑,所以要求必须有音乐家和音乐工作者们的参与发掘和研究,这样儋州调声才走进时代,发扬光大。
    儋州调声作为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要不断发掘,推陈出新,就必须有专业性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队伍。有志于儋州调声发展的儋州人士要主动自觉地利用民间的力量及政府的资源力量,及时组织队伍和机构,这对弘扬儋州文化品牌是十分重要的。
    儋州调声作为历史悠久的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其散见于田野,民间的曲调,唱词极有必要尽快收集,分类加以研究和提升。应利用各种力量组织广泛和深入的采集,防止因传人的消逝而消亡。
    儋州调声是一种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应该不断吸收不同的文艺原素,在保留其核心内涵不变的前提下,创造新的表演形式。如在山歌剧中,结合调声的唱腔设计,创造出儋州调声的新的歌戏,还有,如一些青年音乐人,将现代摇滚来表演调声,也是一种新的创造。这些都是对儋州调声的发展有利的工作。
    我们相信,儋州调声这种地方特色的古老的民间文艺品种,会在世人的不断认识中,发扬光大,走向未来,成为人们喜问乐见的优秀的文艺形式,屹立于中华文艺之领地。
  
  • 哇哇哇帅哥
  • 发表于:2009/8/22 20:34:02
  • 来自:海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美人鱼
  • 发表于:2009/8/24 9:27:35
  • 来自:海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感觉调声的动作太单调,没什么意思。

  
  • 金牛
  • 发表于:2009/9/2 22:30:10
  • 来自:广东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唱首老山歌(选自唐宝山山歌剧内容)

原来小强一枝花,受头尖嘴支斗下;

油麻现在掺瓜子,人捏瓜子剩油麻。

  
  • 发表于:2010/9/21 20:43:31
  • 来自:海南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很佩服对传统文化认真研究的人.写得真不错.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