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歌舞团的调声节目《歌乡情》,海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歌舞晚会) 儋州调声的历史 - 儋州调声发源于西汉年间的儋州北部地区,是在海南儋州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被誉为“南国乐坛的奇葩”。由此,儋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儋州调声也被列为海南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
儋州调声是用儋州方言演唱的汉族民歌,其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儋州调声体裁近似民间小调。曲调有宫、商、羽等多种调式,旋律进行中还经常出现调式交换和转调变化。而且,儋州调声在发展中善于吸收古曲、现代歌曲及外国歌曲旋律,这也是调声艺术常唱不衰、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专家考证,古老的儋州调声歌词大多是韵脚宽松的“二句半”。后来人们在劳动中又学到“车水歌”的旋律,再加入节拍鲜明的舞蹈节奏和情绪昂扬的音调进行集体对唱,演唱时手臂和身体随歌声节奏前后摆动。
儋州调声的优美旋律 - 儋州调声的曲体结构以传统五声音阶为主体,句式结构有二句、二句半、三句、长句、字数有一句字、三句字、多字句;儋州调声是海南儋州独特的白话民歌形式,歌词流畅活泼,多为三言、五言、七言,词意常常有借物抒情,以物喻情,通俗易懂。儋州调声有100多种曲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深受儋州人民喜爱。儋州调声通常以齐唱和对歌为主,通常以村为单位组成调声队,歌手身着艳丽服装,一般多则三四十人甚至万人,少则三五人。对唱调声时男女两队分排相对成列,两脚开站“大八字步”,并携手互钩小指,身体随旋律有规律地摆动,两手下垂稍屈时提腕,随身体摆动而自然扭动。唱到高兴时,双脚交替或前蹬或后点,气氛热烈,场面十分壮观。
儋州调声的独特魅力 - “哥爱妹如藤树,妹爱哥如树缠藤”。听着这样的调声与歌词,你会被青年男女坚贞缠绵的爱情所感动,为独具特色的曲调所陶醉。自古以来,儋州人就把民歌作为娱乐,在田间劳作休息时,在佳节喜庆时,在友人聚会时,有人领头三五成群调声,继而便或闲坐慢唱,或摆开阵势,或男女各一排赛歌,场面热闹,独具情趣。因而儋州自古以来也就有了“诗乡歌海”的美誉。青年男女也在这欢乐的儋州调声中,互相结识交往相恋。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儋州市都要举行盛大的中秋赛歌会。早在宋代,儋州人就经常在这一天举行赛歌会,《儋州志》载,“八月中秋,男女少年郊游,对歌嬉乐。”这一天,中和镇的赛歌场人山人海,各个乡村男女老少都汇聚这里,人人神采飞扬,打扮得非常漂亮。对歌开始,男女青年分别列成横队,面对面排成一字或半圆形,大家相互伸手勾着手指,随着调声的节拍,尽情地亮开歌喉对唱,声情并茂,情趣浓郁。男队歌声嘹亮,粗犷,女队歌声轻盈,优美。满场调声响彻云霄,场面壮观,整个小镇成了歌声与欢乐的海洋。
儋州调声与儋州文化 - 儋州调声是儋州民间歌唱艺术的一种,是儋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儋州调声的内容最初都是以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住,但经过长期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儋州调声中部有体现。儋州调声作为儋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正月初一、元霄、中秋节等民间节日和喜庆之时,儋州的各个乡镇都会开展调声活动。因此儋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传统的中秋节为儋州调声节。
儋州调声与劳动生产 - 儋州调声由来已久,相传儋州沿海地区、当时人们在田野上车水灌田,从事耕作和制盐时,为了活跃情绪、消除疲劳、便一边踩水车、一边唱着山歌。但是儋州山歌句式长、节奏慢、与快节奏的劳动不合拍,故从儋州山歌常见的四句中,产生出节奏快、句式短、声调激昂的调声。人们在劳动中、在喜悦时、在田头、在坡地、在丰收时、在喜庆时、调声之音悦耳、调声之舞潇洒、调声之情感人、调声催人奋进。
儋州调声与儋州旅游 - 儋州调声是一种集对唱与舞为一体的活动。歌词新鲜、曲调优美,让人百听不厌,男子舞姿刚劲有力,潇洒大方、女子舞姿柔韧优美、娴淑端庄,展示出儋州男女独特的美,群体调声场面宏大,队队红男绿女,盛装打扮,多彩多姿。儋州调声引人入胜,儋州美景知多少,龙门激浪卷起千堆雪,松涛水库座座青山环抱,蓝洋温泉冷热交替,东坡书院翰墨遗香,此情此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儋州旅游观光。如今,在儋州的许多村寨和各大度假村,人们都可欣赏到美妙的儋州调声,品味到儋州奇妙的风情。正是:“歌声悦耳引人游”、“山山水水是歌台”。
儋州调声与儋州发展 - 儋州调声是盛开在儋州大地的一朵艺术奇葩,是闪烁在中华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儋州人们用调声来歌唱丰收的喜悦、歌唱美丽的家园,抒发心中的喜乐爱恨,表达心中的美好憧憬。儋州调声伴着儋州人民走过往昔的日日月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儋州文化,今天,随着儋州的世纪腾飞,儋州调声又一次换发耀眼的光彩,不仅激发着人们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自豪,而且以它自已独特的魅力,有力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